天上九头鸟 地下湖北佬是说的楚国吗?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九头鸟可以说是楚文化的象征标志。九头鸟出自《山海经》中的“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鸟身,名曰九凤。”九凤也就是九头鸟了,楚人有崇凤的传统,楚人也爱将杰出人物比做凤,如楚狂对孔子作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楚人不但崇凤,也很崇“九”,如屈原的“九歌”“九章”,宋玉的“九辩”等。值得一提的是,九凤是吉祥神鸟,可后来它却为妖气十足代表灾难的“九头鸟”代替,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得从西周第4任天子周昭王南征说起,周昭王伐楚,中楚人之计,死于汉水。周人自然对楚人非常痛恨,就开始诋毁楚人,楚人的图腾九凤自然不能逃脱被污蔑的命运,结果也就由神鸟沦落为妖鸟了。

之后秦灭六国,楚文化受到极其严重的打击,九凤的形象彻底消失,九头鸟的形象开始在全国传播开来,但在很长时期内,九头鸟都没能与湖北人联系起来,它与湖北人的联系得到明清时期,而且又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明朝万历年间,湖北人张居正为相,在任期间,他有一次一下子就保荐了九名湖北人为御史,他们弹劾贪官污吏,使得时局为之一新,那些被免官罢职的贪官对这些湖北人恨之入骨,因此咒骂道:“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第二种说法:满人入关,在湖北一带遭到激烈抵抗,湖北的一些地区给予满人以重大打击,之后即使满人坐稳江山,大局已定,不少湖北人仍然拒绝与清廷合作,他们同时还对受清廷笼络的湖北同乡非常鄙视。面对这种情况,满人在湖北为官者在当地当真是举步维艰,对湖北人极为恼火的满人们就编出了这句话,以他们心目中的“妖鸟”九头鸟来咒骂湖北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后武昌首义,湖北打响了反清第一枪,统治中国近300年之久的满清王朝一夕瓦解,消息传来,举国欢腾,有人当即作诗道:“武昌一夕鸟飞鸣,满族政权难自保。九头徽号称鄂鸟,鄂人听了不烦恼。”

湖北这个地方,地处天下之中,是四方要道。而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民智则相对比其他地区高些,几千年的兴亡盛衰,又使处于兵家争夺之地的湖北历经战火,湖北人自然也必须使自己变得更具有心计,更精明,这样才能使他们生存下去。

湖北人和他们的邻居湖南人一样,喜欢吃辣椒,他们也都具有拼搏进取的精神,但与性格倔强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的湖南人比起来,湖北人又多了些晒脱,他们的心眼比湖南人多些,遇事也相对较灵活些,但这样有时候也容易导致他们做事会半途而废。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话也是有褒有贬,褒义是说他们聪明能干,贬义则说他们狡黯多心。不过和湖北人打交道,也不需要像一般人说的那样提防“九头鸟”的心机,湖北人聪明多心机只是他们性格的一方面,他们同时还具有豪爽大方,性直心善的特点,如果能使他们觉得和你投缘,他们同样会对你表现出豪爽仗义的性格特点。

言归正传,经过熊绎等十几代楚君和十几代楚民的艰苦努力,楚国开始慢慢强大起来。同时北边周王朝对楚国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南侵,也迫使楚人事事自强,他们振兴军备,时刻保持警惕,楚人也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以先人和自己艰苦创业的事迹教育下一代,以便让下一代楚人也能保持住先人的这种精神。

熊绎之后又传了四代,到了熊渠,他胸怀大志,锐意进取,此时西南的三苗部族已经归顺楚国,熊渠便把目光对准东部和西部,在东部,熊渠带着楚人攻打位于今天湖北中部的杨越人,在西部,他带着楚人攻打了庸国,楚国也就是在他这个时期,走上了了对外开疆拓土之路。

熊渠的时代,周朝是周夷王在位,王室威信日衰,长期以来,中原各地都对楚国非常敌视鄙夷,而在熊渠的眼里,对中原各国也是非常反感,他扬言:“你们说我是蛮夷,那我就不要你们丢给我的爵位!”他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让自己的儿子与周王处于一个等级,以此来恶心周王室和中原诸国。

不过此时实力尚未真正强大的楚国对周王室还是心存畏惧的,周厉王即位后,熊渠担心这个暴虐的周天子会南征,就自己解除了王号。此后百年,楚国一直埋头搞发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熊渠的后代熊通即位为止。

熊通之时,在汉江平原上存在着许多小国,而在汉水北岸也林立着许多姬姓国,这些姬姓国是周王室封来作为南方屏障,是为“汉阳诸姬”,其中实力最强大的是随国。楚国要想北上拓土,必须要先清除掉“汉阳诸姬”。

熊通把目光首先对准了随国,随国盛产珍珠,经济发达,而且随国人的战车在江汉平原上杀伤力很大,楚人当时没多少战车,多用长剑为武器,这适合山林近身肉搏,却不适合平原作战。楚武王便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组建了一支战车部队,然后杀向随国。

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随国人看到南方的楚蛮子突然打来心里不由得不慌张,便派人去对熊通说:“我国无罪,你们为什么要打我们?”熊通编了个借口:“现在中原各地互相侵伐,郑国大夫居然敢箭射天子,我们楚人虽然在你们眼里是蛮夷,但如今我国兵强马壮,想北上重兴秩序,这次来不是想打你们,劳烦你们去下中原,请求天子给予我一个尊号,这样我北上就师出有名了。”

老实巴交的随国人还当真派人去了洛阳,周桓王刚被郑庄公揍过,心里窝了一肚子火,当场拒绝了楚人这个“请求”。熊通听后大怒:“我们的祖先鬻熊是文王的“老师”,成王又给予我们的先人爵位。想我楚人盘踞荆地几百年,四方蛮夷不敢做乱,尽皆臣服,功劳不可谓不大。如今周天子不愿给我加位,那我就自己给自己加尊号!”当年,熊通自立称王,是为楚武王。

楚武王熊通同时还与随人商量签署盟约。这不代表楚武王不想吞并随国,而是担心如果一下子来硬的,会逼迫“汉阳诸姬”联合起来抵抗楚国,这样就会很棘手。所以楚武王决定先麻痹下随国人,让他们产生妄自尊大的情绪,有了这种情绪后,随国不但会看不起楚国,也会轻视“汉阳诸姬”中其他的姬姓国,这样他们就难以联合起来了。

在会盟的那天,楚武王命手下楚军故意做出一付懒散无军纪的样子,随国前来结盟的使者少师见了这种情况后非常高兴,他一回去就劝随君:“楚军看上去战斗力实在不行,我看我们最好在他们撤退的时候灭了他们。”

随君听后很兴奋,就准备部署军队,这个时候,随国大夫季梁及时提醒他说:“楚国军队向来军纪严明,我看他们这次是故意装出战斗力不强的样子来引诱我们,我看我们如果追击的话,一定会中他们的埋伏,我们不如整修军备,同时和其他姬姓国搞好关系,这样就不用惧怕楚国人了。”

此时还没糊涂的随君点头称是,便按照季梁的方法内整国政,外修盟好。楚武王见状非常担心,好在随君过了段时间慢慢宠信起少师等庸臣,同时疏远季梁等贤臣。面对这种情况,楚武王立刻带领三军再次杀向随国。

战前,季梁向随君献策:“中原人以右为尊,楚人以左为尊。我看熊通必然位于左军,这样楚人精锐就集中在左翼,右翼必然单薄,我看我们该集中力量先攻其右翼,楚人右翼一败,其他二翼必然陷入被动,不战自溃。”少师担心季梁立功,立刻百般劝阻随侯不要采用季梁之谋,他认为楚人战斗力不强,随军该直接攻打楚人的左翼,擒贼擒王。

随君听取了少师的话,派军队主攻楚人左翼,此举正中楚武王下怀,楚军精锐将随军打得落花流水,随君仓皇逃走。战后随国被迫承认楚子熊通为王,随国也成了楚国的附属国,从此就得安时纳贡。

逼迫随国低头后,楚武王宣布在楚国设立“县”这个地区单位。周朝时期的“县”是大夫们的封邑,而楚武王设立的这个县,则实行县官任免制,这是时代的进步,在中原各国的王权被分封制搞得越来越虚弱的时候,楚国却通过实行县制加强了王权。

中原各国搞分封制,打下一个地方就把它作为战利品赐予给大夫们,这样国君直辖的土地越来越少,国家的军队和资源由不同的家族控制,打起仗来就难以集中力量。而楚国打一地则设立一县,这样就加强了王权,一方面那些大夫们没有过多的封邑,力量就有限,不能造反;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集中国家力量去对外作战。这也是中原各国与楚人交战,败多胜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春秋时代,楚国总共灭掉四十多个国家。灭一国,则在被灭国的领土上设立一县,同时也把一些被灭国的国民迁移到楚国占领的福建,贵州,浙江,云南等地搞开发,当时那些地区是蛮荒中的蛮荒,这对那些移民来说是痛苦的,但对国家发展来说,是进步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天上九头鸟 地下湖北佬是说的楚国吗?

赞 (3)

留言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

站长微信扫一扫

微信商城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