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旧武昌城的变与不变

以黄鹤楼为圆心,用脚划一个圈,从首义广场开始,穿过古楼洞,走过曲曲折折的横街、青龙巷、解放路、大成路,在彭刘杨路结束。这个圆圈,差不多是旧武昌城的核心,是现时武昌最活色生香的老街区。5年、10年、20年,人会长大会变老,镜头说,时光可能会令城市更年轻。
漂亮房子里的糊汤粉馆
大成路和清风后街交汇处,这里的糊汤粉做得地道够味,房子烟熏火燎,破败不堪,顶楼搭建的砖坯破坏了它的轮廓,但看得出原来肯定很洋气、漂亮。
2007年初,市地方志办公室的董玉梅在考察黄鹤楼道时,也注意到这栋别致的房屋,她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这栋房屋不是地道的中国传统风格,带有强烈的西洋风格。拉近拍摄房屋上部的细节,发现装饰物也相当精美。虽然整体上看破败不堪,但气势仍然丝毫不减。”
刘四爹的肉铺
从大成路往江边走,远远看到这栋房子高挑的顶,像只优雅的白天鹅昂首卓立在一片旧房中。
为迎接辛亥百年,前几年彭刘杨路沿街房屋做过外墙修饰,包括这栋房子。现在,房子的外观看上去整洁多了,顶楼搭建的部分也拆除了,一楼仍在做餐饮,白天大门紧锁,晚上营业。
乃园遗址
房子右侧马路对面,是条小路乃园,往里走一二十米是原武昌区房地产公司,门口挂着一块铭牌:“乃园遗址”,武昌文物保护单位。
乃园遗址位于武昌蛇山西端南坡,占地数十亩。园内布局依山势转折而下,形式乃字,故称乃园。
乃园在明清两代是湖北按察使司署的后花园。按察使司署主管省的司法行政机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乃园在清朝年间改造。
建设长江大桥时,蛇山头部被劈切,此园及首义公园毁。
新古楼洞老“武昌路”
古楼洞原叫新古楼洞,老的“鼓楼洞”在现解放路长江大桥引桥下。蛇山横亘在武昌老城中,阻断交通,最早在鼓楼下凿石开路,是蛇山南北唯一通道。
晚清时武昌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司门口的鼓楼洞常常交通堵塞。湖北巡抚端方因此制定开凿蛇山第二通道计划,从胭脂山南的巡抚衙门,向南修一条通往阅马场的路。
洞口护墙上,武昌区文体旅游广电局一块“武昌路隧道”介绍,经张之洞批准,湖北总兵张彪带领三千士兵用34天凿石开路,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七日(1904年5月21日)顺利竣工。现存一块《开通蛇山治路记》石碑作了详细记载。官方命名为“蛇山洞”,百姓叫它“新古楼洞”(1935年,司门口的鼓楼洞被拆,百姓直接叫它古楼洞,去掉了“新”字)。
10年后(1914年)官方整修此洞,扩建道路,洞口嵌入石匾,由副总统黎元洪题写“武昌路”。
首义广场变大了
辛亥百年,武汉对原首义广场及周边道路进行了综合改造,并新建了辛亥革命博物馆和14.6万平方米绿化广场。原广场与新广场合并,扩大到近22万平方米。
首义之区 民国之门
孙中山铜像背后的红楼,原为清政府在宣统元年(1909年)建的湖北省谘议局大楼,大楼主体建筑为红色楼房,武汉人叫它红楼。
它采用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大厦和会堂的建筑形式,门廊突出,门窗制作精巧,宽敞大方的台阶和希腊帕特农神殿式的门柱,给人以进深感与神秘感。上层顶端正中,伸出一座圭形教堂式的望楼,颇具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成为当时阅马场轴线的制高点,视野开阔,颇为壮观。
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下团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敢为天下先,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一举光复武昌。
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镜头里旧武昌城的变与不变

赞 (4)

留言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

站长微信扫一扫

微信商城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