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京味儿,原以为它跟《茶馆》一样,想要重点刻画几十年来变迁中的风雨飘摇,但最终发现,它更像是一台有关“人生为何”的哲学讲座。
18日晚,张国立、王刚、张铁林于《铁齿铜牙纪晓岚》第四部播出8年后,再度聚首合作的话剧《断金》,在琴台大剧院首演。跟多年前一样,加起来年龄快200岁的”铁三角“依然合作默契,甚至人物个性也跟当初别无二致:除了张铁林的角色贵宝的的侠义热肠,张国立的角色富小莲跟纪晓岚一样通透平和,王刚的角色魏青山也类似和珅般工于心计……
除了怀旧,观众感受最深刻的大概是对人生的思考,如同散场时那句台词所说,“人生犹如进场看戏,早到的有座,晚到的站着,站着也好坐着也好,都能把戏看完了。就有那样的人,进了园子不看戏,争好座儿,台上演的青山流水、花前月下不知道,等好座儿争下来,戏散了,幕落了,灯黑了,想看没了……”
人生当如小溪慢流,不争先。这种感悟,大概是4位年过六旬的人回首人生时对这个命题的一致注解——《断金》的编剧邹静之今年65岁,王刚69岁,张国立62岁,张铁林60岁。
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话剧以北京王府井市场为背景,年代从清末、民国横跨到解放后50年代初。安贫乐道的没落世家子弟富小莲、一心想出人头地的异乡人魏青山和只想开口吃饭的旗人贵宝,有缘结为兄弟,凑了份子在新开市的东安市场谋生计。从20岁出头到人生暮年,兄弟三人在贫穷时互相扶助,却在生意越来越红火时分道扬镳,性格迥异的三兄弟身后,其实是三条不同的人生道路。《断金》某些地方很像老舍的经典《茶馆》,虽然《断金》的主场景是一条街,但三兄弟的生意从摆地摊到换了大铺面,再到铺面被军阀一把火烧光之后又重新起了高门楼子,给观众的感觉很像《茶馆》里那个跟着时代不断在改革的茶馆。
但展现的人生还是不同的,《茶馆》讲述的是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不断被碾压,而邹静之、张国立们想要借由《断金》思索的,是有关“欲望”的问题。剧中最后一场戏,老年的富小莲和魏青山再次相遇,魏青山的高楼被拆了,而富小莲代写书信的小摊儿还在,两相对比,别有一番滋味,就像富小莲感叹的那句,“任何人的风光不一样,60年前我在这儿帮人代写书信,60年后我还在这儿给人写信,我觉得这就是风光。”
就在《断金》于武汉首演当天,一则“王刚批评青年演员不努力”的新闻一直盘旋在社交平台热搜榜中,消息里王刚表示很多年轻演员拍戏不认真,“又一次对戏对了8条还不通过,台词也不过关。”
王刚还是有底气说这话的。昨晚《断金》演出现场,包括他在内的“铁三角”,用扎实的台词功底震撼了武汉观众——开场,已经死去的富小莲等三人分别讲述人生过往,每个人大概3分多钟的独白,他们都是一气呵成。而三个人的演技也很到位,魏青山的算计、野心,贵宝的落魄、不羁,富小莲平日淡然、遇事时不由自主激发的贵气,都在“铁三角”的表演中被淋漓尽致展现。
当然,对于《断金》里的老北京味儿,武汉观众还是有一些隔阂,不管是王府井的变迁,东来顺的温暖,还是地道京片子的台词,以及“贝勒、包衣”的称呼,都得细细感受才能咂摸出味道来。就像富小莲那句“再冷的天,想着有碗羊杂碎在等你,那日子真就是好日子。要是手上再托上个艾窝窝,又凉又糯地在手心里晃着像颗大水珠似的,那该有多么的惬意……”有观众评价,如果把羊杂碎和艾窝窝变成热干面和面窝,可能会更让武汉观众有代入感。
散场时,王刚被观众的热情感染,动情地说,“本来我很担心武汉观众能不能看懂京味儿话剧,如履薄冰,但看到现场很感动,武汉观众识货!”
据悉,《断金》今晚将继续在琴台大剧院上演一场,此后将在深圳完成终结场演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来武汉思考“人生的欲望” 铁三角话剧《断金》琴台首演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