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有人知道,湖北是制陶大省。湖北的马口窑、麻城窑、蕲春窑曾传承数百年,上世纪中后期,这三大窑场生产的日用陶曾走进全国千家万户,甚至远销海外。时代变迁,马口窑、麻城窑先后停烧,蕲春窑如今举步维艰,楚陶成地摊货。
马口窑停烧:曾远销海外如今成地摊货
汉口香港路古玩地摊市场,每周六总是熙熙攘攘,不时有一些湖北民间陶在此交易。而地摊上多是是汉川马口窑生产的陶器。马口窑是湖北名窑之一,它生产的坛坛罐罐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曾走进千千万万农家,一度远销海外,有过辉煌的历史。遗憾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马口窑彻底停烧了。
而据摊主介绍,前几年,在马口镇附近,包括城隍镇、汉川城区、仙桃市及武汉市蔡甸区在内,还有人开着大篷车,走街串巷到江汉平原农家收购马口窑陶器,因为有北京、天津、江浙一带的大藏家过来,成车成车地收购。现在,即使以前看不上眼的粗陶,在农户家里也不容易找到了。尽管有不少本地收藏家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马口陶,但大量的早期精品已流失到外地。
提起马口窑泡菜坛子,马口镇、城隍镇及附近仙桃市、蔡甸区的中老年人无人不晓。在农舍前后,由马口陶碎片堆砌而成的猪栏、菜园,不时可见。但完整、漂亮的马口陶,已难觅踪迹。在仙桃市最偏远的鱼泛峰古镇,还有一些马口陶缸、陶罐还在装水、装米、装酒,农户惜售视若传家宝。
在原产地马口镇,窑火已经不再,曾经的辉煌在这里几乎看不出丝毫痕迹。据了解,2008年,马口窑址群已被列入湖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制陶业:数百年传统技艺无人愿学
与汉川马口窑齐名的湖北民间陶产地,还有麻城窑、蕲春窑。三大窑口均位于武汉周边,有数百年窑史。明清时期,都有兴旺的窑火。建国后,湖北陶器曾是广交会上的抢手货。
其中,麻城窑毗邻武汉市新洲区,包括麻城市歧亭镇、宋埠镇一带的窑口,以宋埠镇蔡家山窑场最为知名,被誉为“刻花陶器之乡”。据麻城县志记载,1949年以前,这里生产的日用陶、陈设陶等品种有300余类,其式样精巧、造型美观、图案清晰、画面细腻,被誉为“湖北真陶”。
与马口窑一样,蔡家山窑场那些精美的陶器十分耀眼,曾令人神往。而今,古窑场早已倒闭。昔日的喧闹场景变得清冷寂静,透着秋天的萧条。
如今只有蕲春县管窑镇,窑火依稀。在蕲春县赤西湖畔,有管家窑、芦家窑、李家窑等好几家窑场,简称管、芦、李窑。蕲春管窑陶瓷烧制技艺,与马口窑手工制陶技艺一样,均于2007年被列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三四家还在在维持生产的窑场,产品多为泡菜坛、煨汤陶罐等较为单一的日用陶,以素器为主,刻绘陶、工艺陶较少。这与古代蕲春窑陶器,已不可同日而语。
湖北制陶史可以上溯到屈家岭文化 大溪文化
着名陶艺家李正文教授,研究湖北民间陶艺10余年。他介绍,湖北制陶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在湖北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别多。尤其是屈家岭文化时期,人类从山地走向平原,开始定居和农耕文化,制造出了薄如蛋壳的彩陶。从出土的陶纺轮来看,当时灰黑陶的拉坯、修坯技艺高超,已经有了陶车(制陶用的成形机械)。
往下延伸至天门石家河文化,出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陶塑动物、人物,这已不是早期的原始图腾崇拜和祭祀物,而是人们对当时生活状态的真实纪录。
新石器时代之后,黄陂盘龙城早期遗址中,除青铜器外,出土最多的就是印纹白陶和原始瓷。所谓“原始瓷”,是指烧制温度到了瓷的温度,但胎土仍是陶。
到宋代,武汉市江夏区的湖泗窑,影青陶瓷的烧制水平非常高,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6月,国务院已将“湖泗瓷窑址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和民国时期,湖北境内的马口窑、麻城窑、蕲春窑非常有名,产品通过湖北密集的水网运向各地。三大窑场有共同点:都是柴烧龙窑;造型上都使用手工拉坯和化妆土;技法上都有刻花、剔花、划花、水花。区别是:马口陶胎土粗,厚重有力,气魄较大;麻城陶受剪纸、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影响,图案较平面,多装饰趣味;蕲春陶胎土偏暗,器物更显古朴。
目前可考的是,三大窑场最迟在明末就很兴旺。如今,明代马口窑大罐不时可见,其器物表面没有刻花,只有堆花,器物本身粗、大、重。入清以后,马口窑“八仙坛”、“十八学士坛”、油壶等,都呈现样式化,既美观,又实用。这些样式是全国任何窑口都没有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消失的楚陶:传承百年如今隐入地摊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