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说:“武汉应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20世纪初期,武汉一度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大武汉”与“大上海”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两座曾被冠以“大”的都市。
武汉,九省通衢要地,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现如今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早在清朝末期时,便开始了大量的建造码头,开辟航线,继而开启了武汉的现代化进程和洋务运动,到民国时期,武汉一度作为中华民国的临时首都。下面让我们跟随一组老照片来探寻一下明国时期繁华的武汉。
汉口市政厅,成立初期进行过委员会市制改革,这也是汉口历史上第一次实施的现代化城市市制,但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汉口英租界內江汉关钟楼,一座极具欧洲风格的建筑物,它坐落在沿江大道直角处,是执行监督货运、征收关税和查禁走私等职责的行政机关,也是当时周围最高建筑。
民国时期汉口的中国银行,在1915年建成,建筑面积接近四千平方米,上下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西方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装饰精美。在照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英租界建的围墙挡住了银行的大门,此段围墙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被拆除。
民国时期的汉口商业街六渡桥,有因原玉带河上渡桥得名的说法,繁华的商业街道,两旁来往的人力车,虽略显拥挤,但井然有序。
一条江汉路,半部国民史。作为曾经的英租界,十几幢各式风格近代建筑一字排开,整条街堪称武汉二十世纪建筑博物馆。说到江汉路不得不提到汉口的地皮大王——刘歆生!江汉路,原先最早叫广利巷,后来英国人在这旁边又建了英租界区,刘歆生与英租界协议填土筑路,将广利巷扩展改名叫太平路,而英租界为了交好刘歆生变将这路命名为歆生路,后来刘歆生将紧挨着属于自己地皮上路也命名为歆生路。民国政府后来收回了汉口英租界,自此结束英国人在汉口60多年的盘踞。而英租界的栅栏拆除后与歆生路连接的其他道路被国民政府改名叫江汉路,名字就源于接头的江汉关大楼。
民国时期的汉口江段,江面上来往的船只,岸旁密密麻麻的楼房,一片繁忙景象。
1930年代,汉阳的古琴台。此台始建于北宋,屡毁屡修,直到清嘉庆初年得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修。
汉阳晴川阁
汉阳全景
民国时期武汉的码头,在此期间,武汉码头一度出现了外商殖民势力、封建把头势力以及政府调控势力三方博弈的局面,但这并未影响码头的繁荣发展。
民国时期武汉江边,停放整齐的渔船,井然有序的渔民生活。
民国时期汉阳铁厂,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十九世纪末由张之洞创办,也是当时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自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后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在日军大规模入侵武汉后,武汉的国民政府决定将汉阳铁厂整体搬迁至重庆大渡口,不能搬走的厂房全部都炸掉了,解放后又在原来位置上重新建起。
民国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员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武汉多所高校合并,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解放后改为武汉大学。
眺望武昌黄鹤楼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武汉一直是我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被誉为“东方芝加哥”,近代史上数度成为了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一组珍贵老照片,民国时期的武汉原来这么美!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