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吃两只虾,就有一只来自湖北。
更准确来说,来自湖北潜江。
放在20年前,
女工们绝对不会想到,
自己一天到晚和小龙虾打交道,
甚至不会料到这个奇特物种,
给一座城市带来180亿元的年产值。

等到吃虾的季节,
每天超级多人专门去潜江吃虾,
龙虾城到了节假日,人多得走都走不动。
潜江的小龙虾个头大,肉饱满,
肚皮捏下去,个个结实有腹肌。

潜江,因水而兴。
汉江穿境,水网密集,
自然赋予这座城市似水柔情,
连吃虾的口诀也浪漫得飘起来。
“牵起你的小手,搂着你的细腰,
掀起你的红盖头,轻轻的吻你一口”,
这哪是在吃虾,分明在吮吸浪漫。

这份柔软的浪漫,
独有一种火爆的滋味——油焖。
油焖小龙虾是潜江人首创,
做法非常讲究,烹煮前先去除虾线,
再剪开虾背,方便入味。
每次用七八两的油,
加辣椒、蒜等十二三种香料,
一阵爆炒,再来点啤酒,
焖烧至少半小时。

这样烹调的小龙虾香辣扑鼻,
外壳油亮,虾肉雪白,充满弹性。
吃完最后一只虾,审视满桌虾兵虾将,
轻轻嗦一口留在指尖的甜辣,
心满意足,最为享受。
冲着全国最大的龙虾雕塑,
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
必定会实现小龙虾自由。

别看小龙虾现在红遍大江南北,
在40年前的中国餐桌,
小龙虾只不过是个龙套角色。
它的学名叫克氏原螯虾,
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河附近。
上世纪30年代,
被日本人带进南京,用来做饲料。
这些虾子繁殖快,嘴特杂,适应力强,
稻田里剩下什么,都能当口粮。
它们沿着长江一路吃吃吃,
制霸长三角的鱼塘,
深入江汉平原的稻田,
成为破坏庄稼的入侵物种。

直到十八年前,
小龙虾和农民才握手言和。
2000年前后,潜江一位农民刘主权,
将小龙虾放到稻田里养殖。
中间种稻,两旁挖沟养虾,
一年四季轮流转,一块田种出两份钱,
这就是潜江引以为傲的“虾稻共作”。
眼见亩产收入蹭蹭涨了六七倍,
潜江农民感到,养小龙虾致富靠谱,
原来是不愿意养,
现在是争着养,抢着养。

养虾的农民越来越多,
但这些虾主要用来出口。
90年代,中国小龙虾刚到美国。
在小龙虾的原产地,
美国人非常不屑这些中国虾,
扬言虾的销量一定会扑街。
不过,他们很快就被打脸,
因为中国虾便宜,
价格不到美国产的一半。
为了保住自家虾农的饭碗,
美国向中国虾征收起反倾销税。
征税阻挡不了中国虾的征途,
短短3年的时间,
中国虾占据美国市场大半江山。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专做小龙虾的餐馆也彷如雨后春笋,
小龙虾代替烤腰子成为啤酒最亲密伙伴,
烤面筋烤扇贝辣炒花甲携手谢幕,
小龙虾成为城市宵夜的代名词。

这时候,潜江打起了小龙虾的主意。
凭借汉江流域的优良水土,
潜江官方倾力发展小龙虾养殖。
小龙虾养殖专家走到田间地头,
向农民传授养虾技能。
民间基础,加上官方助推,
小龙虾当上了潜江的主角。

现在餐桌上的小龙虾,
个头小的五六钱一只,
大的去到八九钱,
这些大个子都是人工养殖。
假如靠乡野沟渠那些虾,
品质远远不够吃货塞牙缝。

虾的品质好不好,关键是水。
虾稻引汉江水来灌溉,
为了保证养虾的水质,
潜江近年把产业做了个“大挪移”,
关停搬迁了近900处养猪场,
以及52家化工企业。
如今,潜江拥有50万亩稻虾田,
8万吨小龙虾,做成6千万盆大虾,
10万潜江人围着小龙虾转,
十年里至少成就300个千万富翁。
背靠产地发展出虾街、小龙虾城,
让吃货一站式解锁各种口味的小龙虾。
客运站旁建起小龙虾交易中心,
让小龙虾速递到全国300多个城市。
近几年还设置了小龙虾专业学院,
培养煮虾大厨和卖虾能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去潜江吃的不是虾,分明在吮吸浪漫。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