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物群像之中国气象事业奠基人涂长望

江城武汉,文化名城。从古至今,这片土地上养育了众多优秀的人才,他们也在历史的浪潮中留下了自己的一抹绚丽的身影。江城之名,不仅在风景秀丽、历史底蕴,更在人文情怀、英雄辈出。

涂长望(1906年10月28日—1962年6月9日),出生于湖北武汉,气象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气象局首任局长。

1929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地理系。1932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获气象学硕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2年6月9日病逝,享年56岁。

涂长望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创建人、杰出领导人和中国近代长期天气预报的开拓者。在长期预报、农业气候、霜冻预测、长江水文预测、气候与人体健康、气候与河川水文关系等气象领域均有杰出成果 。

人物生平

1906年10月28日,涂长望出生于湖北汉口一个以基督宗教为职业又崇尚新学的贫寒之家。

1911年,涂长望开始学习汉字和英文字母,并接受新式教育,在少年时代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

1925年,涂长望考入华中大学。

1926年秋,因政局动荡,华中大学无法开学,涂长望转入上海沪江大学科学系,师承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

1929年,涂长望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回母校武昌博文中学任教。

1930年5月,涂长望考取湖北官费留英生,同年10月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地理学。

1931年9月,涂长望转入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师承气象学家沃克爵士攻读气象学,期间写成《中国雨量与世界气候》的论文。

1932年,涂长望获得气象学硕士学位,并经推荐成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第一个中国籍会员。

1934年4月,涂长望受“反帝救亡大同盟”的派遣,赴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同年夏天,回伦敦后加入英国共产党华语支部;同年秋天,应竺可帧聘请,放弃垂手可得博士学位,提前回国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1935年4月,涂长望被选为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兼学会刊物总编辑,此后一直参加该会领导工作。同年8月,借聘到清华大学地理系任教授,参加北平文化界救国会,任常务理事。

1944年,涂长望与他的研究生黄仕松取得东亚季风研究重大成果,发现季风跳跃现象。

1945年7月,涂长望与梁希等人积极组成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科协),他任常务理事兼总干事,负起了实际领导工作的责任。抗日战争胜利后,涂长望随中央大学返回南京。他是成立九三学社发起人之一,并被选为首届理事。

1945年9月3日,“民主科学社”庆祝日本投降签字,涂长望提议改名为“九三学社”,遂成为科学文化界人士的政治团体。

1949年4月,涂长望经香港辗转到北平,筹备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迎接新中国诞生。10月,涂长望受命筹建中央气象局,1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任命涂长望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局长,担负起创建人民气象事业的艰巨任务。

1951年,涂长望在北京组织召开的首次全国气象会议上,明确了各级气象台站的领导体制和职责范围。

1958年,涂长望又在桂林全国气象工作会议上提出并确立了“专(区)专建气象台、县县建气象站”的建设原则。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了改进专区台预报方法的重要思路,并发展成为中国地区分析预报方法,1959年推广全国,后一直被沿用。

1955年,涂长望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成就

为筹建和开拓新中国气象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开创了中国农业气象、海洋气象、旱涝异常及中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在大气环流、季风进退及气候变暖等多方面提出预见性的学术观点培养了一批优秀气象人才,为促进国际合作、向国际先进水平前进,为中国气象科学事业的腾飞打下良好基础。

1942年4月作为对抗战建国有贡献的优秀学者获教育部学术成就乙等奖。

1943年5月,获中华文化基金会天文气象地理特等奖。

涂长望为中国气象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气象事业发展造就了一批专家和领导骨干。他培养的许多学生如叶笃正、谢义炳、郭晓岚、施雅风、毛汉礼、陈述彭、黄士松等均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在他提议下,中央气象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高等气象院校—南京气象学院

人物评价

涂长望是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对统筹规划气象事业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高度重视气象业务尤其是基础观测发展,为建设中国气象台站网做出了重要贡献。

涂长望为国、为民、为真理献身的高尚品格赢得了科学界人士的广泛尊敬,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1)尊重科学,坚持真理。涂长望一贯提倡实事求是,反对盲从。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学习苏联,气象部门有专家发现苏联的平流动力理论不适用于中国,这在当时极易被视为政治问题。涂长望不顾个人安危,支持鼓励专家们说:“在年会上作报告,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社会上出现空喊政治口号苗头时,他却在中央气象局大会上要求全体干部学习业务,钻研技术,精简会议,减少兼职等。

(2)严于律己,关心他人。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总是克己奉公,赤诚待人。他对己生活清俭,只想为国家分忧,从不愿给国家增加负担;对别人则关怀备至:工农干部因不懂气象业务而焦急,他深为理解,为他们安排时间,聘请名师,并亲自任教,终使他们由外行变成内行;面对福利、待遇,他总是考虑同事;在“左”倾路线干扰时,他挺身而出,保护了一批同志,使他们免于受难。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长期的过度操劳,加之身心创伤,致使他在有为之年就绝症缠身。1958年,他的脑干瘤在恶化,步履艰难,视物模糊,但他仍忍辱负重,继续拼搏。1959年他病重到杭州疗养,途经上海时登上几十米高的铁塔,要亲眼看看他主张引进的测雨雷达。

涂长望(右二)陪同陈毅会见会议代表

1960年他两眼不能聚焦,蒙上右眼,写了两千多字的涉及多项业务的建议书。1961年,他双目接近失明,用口述完成了他最后一篇题为“关于二十世纪气候变暖的问题”的重要论文。双目失明后,他仍时刻关心着中国气象工作进展情况。他在生命垂危之际,思维仍很清楚,但语言能力丧失了,他就艰难地用手势表达他还想为国家工作20年的心愿。然而他生命的火焰终于过早地熄灭了,他告别了人民,告别了为之奋斗的事业。

涂长望的一生,是为中国实现民主,振兴科学而坎坷奋斗的一生,他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尚品质,激起人们对他深切的怀念和无限的爱戴,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1965年7月上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沬若重返庐山。他在视察中央气象局庐山天气控制研究所时,特意在气象局原局长涂长望1958年下榻的别墅盘桓了好一会儿,思念这位英年早逝的老朋友、卓越的气象学家。离开天控所时,他应邀写了一副对联“戡天志在争民主,返日戈挥夺自由”,这是他1962年深切悼念因病逝世的、56岁的涂长望所写的挽诗中的两句,全诗为:“同君屡次赋欧游,才干堪推第一流。肝胆照人风洒脱,心胸涵物韵容休。戡天志在争民主,返日戈挥夺自由。努力一生无懈怠,令人长忆旧渝洲。”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武汉人物群像之中国气象事业奠基人涂长望

赞 (4)

留言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

站长微信扫一扫

微信商城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