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门糖塑
天门糖塑俗称糖人,源于旧时祭祀用的“糖供”。祭祀的“糖供”在民国时期已退居次要位置,但“糖供”的做法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逐渐演化成寓意吉祥的一种象征。
据1985年的相关资料统计,天门当时仅小板镇就有糖塑艺人30余人。有些高手做的糖塑甚至要预先付款,几天后才可取货,有些外出跑场子的艺人收入颇丰。
2008年6月天门糖塑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以天门糖塑艺人杨志谱为主角的《天门糖塑》专题片。
天门糖塑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还有肖木平、杨韶新、肖丙生、程孝成等等,他们的手艺各具特色、难分伯仲。
▲ 《牧童骑牛》
▲ 《刘海戏金蟾》
▲《金鸡报晓》
▲ 三棒鼓表演
皮影雕刻与渔鼓
天门素有“皮影之乡”的美誉,天门皮影源远流长。天门皮影雕刻雕刻工艺总体上讲究圆润,既要有装饰美,也要充分体现夸张、浪漫的手法。天门皮影戏精品有:《岳母刺字》《杨七郎打擂》《父女会》《双火牌》《三请樊梨花》《闹淮安》《狮子楼》《伍子胥混韶关》等等。
与潜江皮影戏的"鸡鸣腔"不同的是,天门皮影是"渔鼓腔"。
天门渔鼓的渊源可上溯到唐代,原是一种道士传道或化缘时所唱的歌曲,故早有“渔鼓道情不分家”之说。作为曲种大约形成于明末,成熟于清代嘉庆年间。天门渔鼓原为一人坐唱和走唱:艺人怀抱渔鼓、手拿简板击节演唱。渔鼓用直径约三指、长约1.83尺的竹筒制成,一端蒙以鱼皮或猪护心皮为鼓皮拍打成音。渔鼓后与皮影合流,因叙事的需要,发展成两人演唱,多人帮腔的形式。渔鼓的唱腔也从单一的腔调发展到多腔种、多板式的音乐格局。
现在天门渔鼓最常见的演唱形式是与皮影配合,为皮影戏伴唱。其主要价值在于其唱腔,有九腔十八板,经典的唱腔有五类十八种。以赶酒、舞台表演、唱皮影的方式传承。天门渔鼓的宗师杨双林曾进中南海表演。
▲艺人在舞台上表演皮影,唱腔则为天门渔鼓
唐手拳此拳流传于湖北天门、京山一带,由于在唐朝大为盛行,所以又名"唐手拳",简称"唐手"。唐手是一种非常霸气的武道,其特点是脆、快、刚、劲, 手脚齐攻,手法密集,腿法暗藏,拖拉击打,打中带拿。
2015年底,唐手拳传承基地在麻洋中学挂牌。2016年5月,天门唐手拳文化研究会成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唐手拳"代表性传承人彭碧波出生于湖北省天门麻洋镇一个武术世家,现在定居苏州。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糖塑、三棒鼓、皮影、渔鼓、唐手拳……厉害了,天门的民间艺术!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