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物群像之何祚欢:一个把武汉文化讲得最生动的人

在一座城市里,

找一位家喻户晓的艺术家,

你会选谁呢?

比方说北京有侯宝林大师,

天津马三立老师,

铁岭还有赵本山,

那我们大武汉你会想到谁?

您说对了,

是何祚欢老师!

国家级非遗湖北评书技艺的传承人,

生于1941年的武汉的他,是武汉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人,

身上被深深地烙下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印记。

何老先生说了四十多年的湖北评书,影响了几代武汉人。

说起何祚欢,

武汉几乎无人不知,

年已八旬的他,

仍坚守着湖北评书的阵地

 

小时候的何祚欢就是个“小戏迷”,

每天放学后总喜欢在茶馆外听说书。

 

1959年,

何祚欢师范毕业,

被分到了武汉第四职工业余中学教语文。

在这里,何祚欢的曲艺细胞被进一步发掘。

1963年9月,

何祚欢被调进武汉说唱团,

成了一名正式曲艺演员。

并拜了当时评书名家李少霆为师。

50年评书艺术风雨路,

何祚欢创作的作品数不胜数。

整整半个世纪的岁月里,

陶醉、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听众。

他用“汉口的钱是堆着的,武昌的钱是顶着的,汉阳的钱是晒着的”风趣形容近现代武汉三镇的发展情况。“汉口商业市场繁华,自然钱多的堆起来。武昌衙门遍地,官员行贿就为头顶的乌纱帽,所以武昌的钱是‘顶’起来的。汉阳地区,鹦鹉洲、南岸嘴一带渔业、手工业繁荣,有‘日晒黄金夜不收’一说,汉阳的钱晒着的多。

2000年以后,曲艺开始渐渐衰落,武汉说唱团成了湖北省硕果仅存的曲艺团体。2012年4月份,何祚欢在江滩连说3天评书,让喜欢湖北评书的观众们看了个够。如今湖北评书的演绎场所并不多,虽然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面对如今多元化的文艺方式,却明显衰微,但是何祚欢说,他并不担心,不管什么时候,愿意听故事的人总有,有人说故事就会有评书。

前些年的时候,何老先生要出自传,想着取个什么名字,出版社的朋友说,你这辈子活得欢乐,何祚欢就是叫“活着欢”。他觉得有点道理,人家觉得我很快乐,实际上我自己也觉得非常快乐,“人生在世,喜欢怄气的话总有怄不完的气。那就怄三分钟的气,然后再做别的。如果觉得怄三分钟不过瘾,索性就吵一架,但只吵三分钟。”

在《活着“欢”》中,有一段他的自画像:

在观众眼里,我是个制造欢乐的人,我应该有一个欢乐的人生。在朋友眼里,我是个旷达的人,我应该没有什么精神上的赘物。在社会各界人士眼里,我是一个杂家,应该有一番严谨治学的经历。

正如他自己所说,何老先生确是一位杂家。说评书,写评书,以及创作曲艺、小说、诗文、书法等,每一个领域他都有涉猎并著作等身,所以他被称为“百变书生”。他一生写下了近千万字的各类作品,用各种文学形式,追溯这个大都市的城市性格。

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护佑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武汉人物群像之何祚欢:一个把武汉文化讲得最生动的人

赞 (7)

留言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

站长微信扫一扫

微信商城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