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是道教的产物,古时是道徒传教、化斋必备一种基本技能。随着道情题材的扩大,道情作者和演唱者也在扩大。清乾隆年间,由于一批文人雅士介入道情创作,使道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后逐步衍变成民间的说唱艺术。
相传清代乾隆(1736年——1795年)年间道情传入湖北后,有的衍变发展而成渔鼓。以流行于湖北各地,唱腔因地而异,因地而名,以流行于江汉平原的沔阳渔鼓影响最大。
湖北道情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范畴指称,广义的概念为湖北省内的所有道情曲种的总称,按照声腔音调和流布地区,可分为北路、南路、东路、西路四个曲种。北路称襄阳渔鼓,流布于襄阳、樊城、谷城、枣阳、十堰、郧西一带;东路称麻城渔鼓,流布于麻城、红安、新州、黄陂一带;南路称沔阳渔鼓,流布于沔阳(包括今仙桃市、洪湖市)、天门、潜江、汉阳、沙市、孝感一带;西路称长阳渔鼓,流布于长阳、宜都、宜昌以及巴东一带。
湖北道情在清末盛行一时,清末民国年间湖北渔鼓道情种类繁多,出现以地域命名的道情渔鼓,其中较有影响的地方道情渔鼓有:沔阳渔鼓、麻城渔鼓、长阳渔鼓、襄阳渔鼓、哦嗬腔渔鼓、走马渔鼓、金海渔鼓、保康渔鼓、大冶高腔渔鼓、随州道情、龙港道情、公安道情、郧阳道情、鄂西竹琴、枝江楠管、宜城兰花筒等。
湖北渔鼓中影响较大的是沔阳渔鼓。清代的沔阳州,包括沔阳(今仙桃)、洪湖、天门、潜江大部分地区,各地渔鼓艺人多用沔阳方言演唱,保持着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张洪显、皮思金、皮思银、刘泡四位沔阳渔鼓的著名艺人,大胆对渔鼓筒、简板进行改革,并以渔鼓伴唱皮影戏,形成楚地特色的道情皮影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沔阳渔鼓皮影戏进入兴盛时期,艺人在道情唱本中加进说词,逐渐形成说用散白、唱用韵文的表现形式。这种散韵相间文体适合演唱中长篇书目。沔阳渔鼓艺人根据原故事即兴说唱,这种演唱方式称之为浩水,而二三渔鼓艺人坐唱的形式,则被称为打坐唱。20世纪20年代,沔阳、潜江、天门等地的茶馆、酒楼都有沔阳渔鼓艺人演唱。1931年鄂中大水,渔鼓艺人纷纷转移至武汉、宜昌、沙市、黄石等地谋生。1937年以后,沔阳渔鼓艺人又返回沔阳、潜江、天门、黄陂、孝感等地行艺。1958年,沔阳渔鼓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后,遂定名为湖北渔鼓。
夏祖勤,1942年生,湖北省沔阳县(仙桃市)沙湖镇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仙桃市皮影艺术家协会顾问、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沔阳渔鼓代表性传承人。夏祖勤在民间文艺方面,堪称“奇才”。他精通“沔阳渔鼓、湖北道情、快板、沔阳皮影戏”等,会演出,会编写,会辅导。1961年进入原沔阳县皮影曲艺队,担任演员兼编剧,师承著名皮影艺人陈幺、龚本槐,学习沔阳渔鼓、沔阳道情及其它曲艺艺术,是沔阳下路子渔鼓第五代传人。1972年,能说能唱能编能写的夏祖勤调入沔阳县文工团,分配到创作组工作,这期间,他参与了一系列名剧如《红炉》、《震古烁金》的编创。1972年11月,他独创“湖北道情”《省柴灶就是好》,在荆州地区汇演时获创作表演一等奖。1991年,他主编出版《仙桃谚语》一书。由于在这项民间文学集成工作中成绩显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民族宗教局特授予他“屈原奖”。从1961年到1991年的20余年时间里,他编写和演出曲艺节目300多篇和皮影戏剧本30多部,除前述有关作品外,还有歌词《放鸭姑娘》在省刊《长虹》发表,大型神话皮影戏《火焰山》剧本在《布谷鸟》全文刊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沔阳渔鼓代表性传承人夏祖勤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