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
![]()
点睛仪式
![]()
![]()
祭天仪式
![]()
![]()

草把龙,是流传在潜江龙湾、老新一带的民间舞蹈,因“龙”主要以稻草编制而得名。草把龙的起始可追溯到西周以前。相传周武王伐纣期间,湖北浠水县一带发了一种“瘟蝗症”。由于纣王暴虐无道,一任瘟疫蔓延,百姓暴尸遍野。为了拯救百姓,辅佐武王伐纣的姜子牙亲上昆仑山,求教于师傅元始天尊,师傅夜泄天机,得以草驱邪偏方,即用稻草要子(稻草扭成,长150百米左右,多作田间捆谷、麦子用)扎成一些有头、有尾、有须的“草龙”,让小孩在夜间用双手将其举过头顶边跑边左右摆动(跑动时脚作内八字象征龙脚)。三天过后,瘟疫果被驱散,百姓不再遭难。后来,每至冬末春初,人们便舞这种草把龙。据说在此期间,神仙们都要上天过年(传说腊月二十四至次年正月初九为神仙年假),各种妖魔鬼怪往往趁机在人间作祟。为了驱邪避灾,祈福平安,舞草把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方式一代一代地沿习下来。
草把龙开始是由几个人舞,以后逐步发展成十几人舞,并由手握改为棍举,同时加入了打击乐。草把龙每到一家,这家便烧香化纸,将香火插在龙头与脊背上以图吉祥,并撒一把黄豆到龙口里,意为来年小孩就不会生水痘了。有的则投一把米,其意相同。草把龙分室内与室外表演。室内表演时,舞龙者在锣鼓鞭炮声中将龙身倒向右边做小跑步绕场一周,继而舞龙。然后舞珠者引龙入屋走完一圈后,依次在室内条凳、方桌上站定舞龙,舞后从大门出。若是有隔门的房子(在堂屋大门两侧开有两副门),便先从中间大门进,行至神龛处,左拐出左门;再从大门进右拐出右门;又入大门,左拐出大门。



草把龙,是流传在潜江龙湾、老新一带的民间舞蹈,因“龙”主要以稻草编制而得名。草把龙的起始可追溯到西周以前。相传周武王伐纣期间,湖北浠水县一带发了一种“瘟蝗症”。由于纣王暴虐无道,一任瘟疫蔓延,百姓暴尸遍野。为了拯救百姓,辅佐武王伐纣的姜子牙亲上昆仑山,求教于师傅元始天尊,师傅夜泄天机,得以草驱邪偏方,即用稻草要子(稻草扭成,长150百米左右,多作田间捆谷、麦子用)扎成一些有头、有尾、有须的“草龙”,让小孩在夜间用双手将其举过头顶边跑边左右摆动(跑动时脚作内八字象征龙脚)。三天过后,瘟疫果被驱散,百姓不再遭难。后来,每至冬末春初,人们便舞这种草把龙。据说在此期间,神仙们都要上天过年(传说腊月二十四至次年正月初九为神仙年假),各种妖魔鬼怪往往趁机在人间作祟。为了驱邪避灾,祈福平安,舞草把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方式一代一代地沿习下来。






舞龙时,布龙若与草把龙相遇,必须从草把龙身下穿行而过。不仅因为草把龙的历史比布龙要早,还因为草把龙灯呈金黄色(又称“黄龙”),而“黄”与“皇”谐音,唯皇(黄)是尊,代表一种神圣的力量。草把龙舞至正月初七后游到河边烧掉,意为送龙上天。如今,草把龙在潜江还颇为盛行,其表演仍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既娱人又娱神,深受当地人们欢迎。2014年,潜江草把龙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潜江非遗丨涨知识!潜江草把龙,你了解多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