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所辖的纪南城为楚国都城,世代传承的文化艺术珍品底蕴丰厚。在熊家冢、谢家桥古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大量的泥陶工艺品及兵马俑等呈现,说明早在2500年前的楚国,泥陶就曾是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称:荆沙地区早在远古时期就有规模较大、工艺水平颇高的制陶业。
近几十年来,在纪南城内外更是发现东周时期的制陶作坊区,有大量和制陶有关的遗物。而现在的荆州区草市村更是200多年前就存在土窑,当地泥土适合做陶,群众相仿做起了泥陶。从最开始的日用陶,经夏裕谷后期探索,烧制出仿古荆楚彩陶和仰韶文化彩陶。其中,仿楚国青铜器皿的陶器和称为荆楚一绝的“倒灌壶”最具代表性。
“郢城泥陶”采用郢城本地的黄色泥巴、粘土作原料,经制作烧制而成。考古工作者发现夏裕谷制作的许多泥陶仿制品都与东周时期的泥陶制陶相似。人们都称他为荆楚文化的“活化石”。2013年,“郢城泥陶”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夏裕谷是湖北省唯一申报“泥陶制作”及烧制技术的传承人。夏裕谷开始生产楚国时期的日用陶器是在2008年,一位文化馆任职的李站长交给他一份楚都纪南城的挖掘报告,是关于陶轮复制楚国都城内日用陶器的问题。没想到老夏很快就捏塑出了这些陶器,并依照出土文物报告上的器具形状,开始复制楚国人生活日用的陶器。
当“郢城泥陶”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中,夏裕谷曾一度闻名全国,他和荆州一些制陶人烧制出的仿古陶器、实用摆件、楚陶篆刻等各类作品有近200多件。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陶器逐渐淡出人们生活。许多老手艺已经失传或者濒临失传,在荆州,已经很少有人做泥陶了。烧陶,就意味着要天天和泥巴打交道,又脏又累,现在年轻人想学的没几个,再加上没有市场,手艺挣不到钱。没人学,传承也就成为了空话。迫于生计,夏老只能制作大缸以及廉价的生活用品,甚至开始制作粗劣的小孩玩具。
那注定是一段无比艰难的时光,夏裕谷操心的事一件接着一件。城市发展很快,不停地扩建拆迁,一旦窑厂被拆迁就再也没地方烧窑,更没法做陶了。眼看着自己年纪也大了,体力大不如从前,传承人还没有着落。可能不久的将来,楚陶真的会彻底的消失......
就在夏裕谷一筹莫展之际,回乡创业的舒哲颖找到了他。自从2015年回荆州后,舒哲颖一直想要寻找乡村旅游的新模式。随着近几年,多年在外打拼的他敏锐地意识到,乡村旅游想要规范、健康、高速发展,必须沿着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在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的系列活动中,丰富的非遗文创产品和“走进生活、活态活力”的理念给了他极大的启发。
将父亲的苗木基地改造成集乡村美食、森林木屋、户外探险、野外露营和文化创意基地为一体的度假慢生活景区,也一直是舒哲颖心中的蓝图。“非遗+旅游”的模式让他兴奋不已。如果能让非遗泥陶在本地的金家窑落地生根,那文旅融合就有方向了!通过多方打听,几经周折之后,舒哲颖等到了拜会郢城泥陶传承人夏裕谷的机会。此时的夏裕谷已经是82岁的高龄,面对陌生年轻人兴致勃勃的来访,他在诧异之余更多的是忧心。数年间向夏裕谷求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郢城泥陶手艺几近失传,怕是沽名钓誉之辈,便拒绝了舒哲颖的要求。但舒哲颖并没有因此放弃,一次次上门,把自己对非遗泥陶的技能传承培养、亲子推广活动、文创产品规划等材料讲给夏老听。一方面非遗知识能提升度假区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非遗传承人技艺的商业变现,是一次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的有益探索。
去拜访一次很简单,即便吃了闭门羹也如过眼云烟。舒哲颖去了夏老家无数次,从被婉拒到促膝长谈,他用了三年。对他而言,这是实现乡村旅游梦想的征途。功夫不负有心人,舒哲颖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夏老。2020年6月9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荆州区川店镇双堰村传统金家土窑旧址,82岁高龄的“郢城泥陶”非遗传人夏老为重建的新金家窑点火。金家窑迎来了古老的泥陶,而夏裕谷期盼的陶窑也终于有了归处。
天气晴好的时候,在金家窑.驿的陶艺坊里依然能够看到夏老的身影。虽然体力大不如前,做不了大物件,但他仍是喜欢团着陶泥细细琢磨着。有时是陶罐,有时是些小玩意,前来上陶艺课的孩子们常常看得出神。
“数千年历史的陶器上刻着数千年的工艺和文化,在红泥与黑泥的交融之间,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归,追寻到我们的文化之根。”这是夏裕谷对前来拜访和学艺的人每每提到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泥陶的制作过程是在没有任何图纸和模板的情况下,完全靠经验和手感捏制出来。所以,保护和传承泥陶工艺,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我们也希望每一个来过金家窑.驿的人,都愿意留下一只泥陶。泥与火的艺术,藏着民族的基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找回遗落民间的瑰宝 | 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郢城泥陶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