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初到黄州时,住于柯山脚下定惠院。寓居定惠院期间,东坡与安国寺继连和尚过从甚密。每隔一两天,他们就会面一次,旦往而暮还。安国寺柴炭富足,用水方便,继连和尚嘱苏东坡每隔一个月就到安国寺澡堂洗头洗澡。就苏东坡看来,在安国寺洗头洗澡,不仅仅是为了洗净身上的污秽,更重要的是为了洗尽人世间的荣辱。因此每次洗澡,苏东坡洗得非常投入。洗完澡后,苏东坡披上衣服,在寺内小阁中面对修竹“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由于他的虔诚,在“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之后,居然能“妄心”荡尽,进而出神入化,“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每当这个时候,苏东坡私自乐之,以为是谪居的最大收获。
安国寺位于黄州的城南,与定惠院相隔不远。原寺早毁,今安国寺为后人在原址上重修。
东坡在定惠院住了四个月后家眷到齐后,住不下,就移居临皋亭。他被称作千古绝唱的前后《赤壁赋》,以及被称作中国第三行书的《寒食帖》,都写成于此。

临皋亭旧址在老黄冈中学一处高地上。原是黄冈中学教工食堂,现只剩断壁残垣,但还可辨瓷砖花色及灶台样式。因不断呼吁,这里得以保留。虽是废墟,却不荒凉。学校里篮球场、足球场紧邻,横平竖直的球场过去就是长江。不由想起东坡所写“临皋亭不下数十步,便是大江”“甚清旷,风晨月夕,杖履野步,酌江水饮之”。
转过弯去,是一片绿地。为纪念苏东坡,学校于此建六角小亭,取名“临皋亭”。“临皋亭”原并非亭。它是水驿,也就是官员从水路到达黄州时住的“官方招待所”,它应该是一个院落的名称。
作为被贬斥的官员,苏东坡其实没有资格住临皋亭。如遇朝廷官员路过需歇息,苏东坡和家眷就要另择住处。身临如此尴尬境地,却写下“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如许篇章,这正是东坡过人之处。
青云街两座高楼间,有一处逼窄的巷道。入口贴着路牌:十三坡。十三坡隔壁巷子叫十八坡,两坡之间就是大名赫赫的东坡所在地。

苏东坡贬谪黄州后,无收入来源,家中钱财被他分成三十份悬于房梁,每日用铁叉钩下一份做家用。窘迫之状可以想见。
为了生活,经友人斡旋,他得到城中一片荒地,面积有五十亩。他甚喜,称其为东坡。他曾梦想做一介农夫,命运跌落谷底时,梦想实现了。他跟老农民学下肥,养头黑牛叫“黑牡丹”,还谋划着购买柯氏鱼池,也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改成民歌,教农夫唱。
入坡不过百米,是黄州市烟草局的院落,紫红杜鹃开得正艳。这里曾是苏东坡雪堂所在地。那是三间草房,建好时大雪纷飞,东坡感怀雪的高洁,画雪于壁上。
东坡故去后,宋朝当政者一度尽毁其著作。黄州人改“东坡”为“十三坡”“十八坡”,将“东坡”二字藏于其中(东繁体字中,有十、三、八)。后东坡再受当权者推崇,但十三坡、十八坡之名却沿用至今。
过去苏东坡在雪堂时,总爱仰望四望亭。四望亭立于高处,四面都可临望。四望亭始建于唐代,唐人李绅曾为此亭作《四望亭记》,四望亭因此遐迩闻名。四望亭遗址与雪堂相对,身处雪堂的东坡,每天都可以看到。躬耕东坡,四望亭遗址也是他每天必经之地。在《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之一中,苏东坡感叹说:“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这个种鱼塘,即前文所说的柯池。
四望亭遗址在今黄州区幼儿园内。清人曾建培风亭于其上,亭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在黄州城外,是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期经常游玩的地方。“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即当日的记实。苏东坡不仅白天游,晚上也游,有时与客乘船江上游,有时与客携酒山中游,甚至在自己每年的生日,他都要与朋友们在赤壁矶头聚会取乐。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赤壁二赋一词就是赋写这个赤壁。
苏东坡对赤壁情有独钟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举世闻名的三国赤壁之战发生在此地,年少的周郎曾经在这里建功立业,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在这里风云际会。然而,正当报效祖国的自己却被流放在这里多年,宝贵的时光在这无聊中一天又一天地流逝,令人神伤不已……

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与客人登上赤壁矶头的苏东坡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他将一杯浊酒连同自己的悲恨抛洒在赤壁之下,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如今,赤壁依然如故,只是江水远离。东坡谪居黄州时期其它的相关景物,如乾明寺、承天寺、天庆观、快哉亭、南堂、遗爱亭、栖霞楼、涵晖楼、春草亭、寒碧堂等,随着岁月的流逝,加上今日黄州城市的改建和拓展,其貌已难以窥测,其址已面目全非……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千古绝唱赤壁在 黄州城里寻东坡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