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麻城古树 读岁月沧桑

麻城地处大别山腹地,青峰叠翠,碧岫堆云,森林茂密,繁花似锦。在优美的自然生态中,古树或傍倚峭壁,或伫立幽处,或植于村口,或点缀村庄,成为特有的景观。沧桑年轮上沉积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由这种历史文化铸造的人文精神。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一株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生动记载。

宋朝麻城县令张毅在南湖七里岗栽植成片松树,并在岗上松间建一亭,名为万松亭,供过往行人歇息。苏轼当年被贬到黄州,就曾行经麻城,看到树木稀疏,感慨万千,作《万松亭》诗并叙:“麻城县令张毅,植万松于道周,以庇行者,且以名其亭。去未十年,而松之存者十不及三四。伤来者之不嗣其意也,故作是诗。十年栽种百年规,好德无人助我仪。县令若同仓庾氏,亭松应长子孙枝。天公不救斧斤厄,野火解怜冰雪姿。为问几株能合抱,殷勤记取角弓诗。”

麻城木子店定慧海棠被誉为麻城的“三台八景”之一。定慧寺位于大堰河村,相传当年寺中海棠干古花繁,干霄蔽日,一天开十二色,游者如织。宋朝苏轼在黄州为官时,好饮老米酒,并留下了“定慧海棠香千里,东山米酒进万家”的千古绝唱。

麻城明代有一位著名诗人、学者梅之焕,曾任甘肃巡抚,当年为大明防守北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退任后回到麻城定居。中驿镇水月寺中有一株苦槠树,据说当年梅之焕曾到寺中一游,与住持相谈甚欢,十分投缘。住持作一上联请梅之焕对下联,上联是“水月寺鱼游兔走”,此联看似简单,实际“鱼”接“水”、“兔”接“月”,暗藏巧妙。当时梅之焕搜肠刮肚,对不出下联。时隔多年,梅之焕在途经山海关时,突然灵光一现,对出下联“山海关虎啸龙吟”。后来梅之焕再游水月寺,带来下联,并带来一棵树,并亲手植于水月寺中,就是现在这棵槠树。

 在龟山镇鸡笼山法门寺中有一株多蕊茶花。据传茶花系天竺国所贡,是梅之焕“代天巡狩”时带来的。此树花期长,花朵大而多蕊,一般的山茶花只有一个花蕊,而此树茶花至少有两个花蕊,多的达到五个,属罕见品种。当地有人以油茶树或本地山茶树为砧木,折此树枝条嫁接,无一例成活。

张家畈台子湾有一棵古老的丝棉木也是梅之焕当年所植,梅之焕平时喜游山作诗,后来被台子湾的山水所迷,居住于此,栽植此树以作留念并托人看护。当时当地人不知树名,取名“思梅树”,意思是思念梅之焕。

许多古树不仅与历史名人息息相关,还是麻城祖先移民的历史见证。位于铁门岗乡周仟村张信成塆有一棵黄连木即如此。相传清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达到高峰,铁门岗乡周仟村也有移民任务。乡音难改,故土难离,该村一周姓大户的长子周长福,在自家祖屋旁边栽上了一棵黄连木,以示纪念,并叮嘱留守的家人,下代子孙中必有一人叫“周长福”。至今该村还有几个叫周长福的。歧亭镇袁家塆村邹家乡进村路口有一棵古枫树,枝繁叶茂,树冠向四周伸展,像一位巨人守候在村口。据载,元末明初邹家族人从江西迁到红安七里坪柏树塆,第三代辗转迁到歧亭落户。邹家先祖视此树为保护神。树因被雷电所击,树冠折断,但依然繁荗。

福田河镇磨石村叶子冲有一棵古老的白蜡树。据说五六百年前,由于战乱和瘟疫,中原腹地荒无人烟,许多江西人就沿水路来到黄州,又扩散到各地。库氏先祖库凤山、库凤高迁到福田河叶子冲落户。刚来时,这一片山谷长着高大茂密的白蜡树。每到秋天,落叶纷飞,飘得到处都是,随着溪水流淌,因而人称“叶子冲”。至今村口小溪边还有一棵古树,就是那时留下来的。

麻城是一块红色的热土,许多古树见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福田河镇小界岭朱家大庙,有一棵古银杏,人称“白果树指挥部”。据史料记载,1938年8月,武汉会战大别山防线小界岭战役就在这里进行。日军进犯大别山区,国民党军孙连仲兵团部署在小界岭一带,总司令部在朱家大庙,宋希濂、田镇南等就在银杏树下指挥作战。

在开国大将王树声的故乡——乘马石槽冲村有一棵银杏树。树冠蜿蜒起伏,树干苍劲扭曲,宛如虬龙盘旋,森然欲动。当年,王树声带领农民闹革命,几次回家时,将自己所骑的一匹白马系在树枝上,因此,人称“系马桩”。

一座有品位的城市,必定有广茂的森林;一方有文化的热土,必定有古树的浓荫。欣赏麻城古树,就是在品读一段岁月沧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品麻城古树 读岁月沧桑

赞 (0)

留言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

站长微信扫一扫

微信商城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