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善书--教化和劝善祈福的曲艺说书

汉川善书简称“善书”,又称“未开言”,广泛流行于汉川、天仙潜及周边的曲艺说书品种,它在汉川最为兴盛。
善书顾名思义是劝善之书,劝人为善而去不善。最初是宗教徒通过讲述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故事而宣传其教义,对世人进行劝化的工具,具有明显的宗教性。旧日善书曲艺的思想体系属道教一脉,其内容以道教为本而融汇儒、佛并兼采民间信仰——即道教的积善销恶观念,佛教的“因果轮回”和“因果报应”或者“感应”的信仰,儒家的忠孝节义、道德内省与阴鸷观念共同构成善书的思想体系,这也是中国宗教深植的传统。
汉川善书形成于清末民初,由清初开始的“圣谕”宣讲活动发展演变而来。由于历史上汉川是众水汇归之区,且善书是一种叙述体,不象戏剧那样要求化妆,其形式简单,易于继承,故善书很快被人接受,并发展演变成为汉川的曲艺曲种。其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徒口说唱,民国时期发展为二人或多人分行当说唱。其表演程式分“宣”、“讲”、“答”、“对”等项,演出形态特点是“韵散相间,讲唱结合”, 其风格可概括为十个字:“正派、雅致、动听、感人、完整。”内容多高台教化和劝善祈福的色彩。
辛亥革命以后,北方的善书逐渐消逝,而在南方地区流行的善书,也由于因循守旧,承袭了呆板的演出形式,加上不注重发展壮大艺人队伍,所以,至解放后相继被本地形成的早于善书的其它曲种,如鼓书、评书、小曲等所淘汰,渐趋衰亡。惟汉川及周边一带的艺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曲种,且逐步形成了以汉川为中心的“汉川善书”。
汉川善书书目繁多,其题材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艺人们的术语称之为“案传”,所谓“案传”,就是凡根据经官府判定了的案情,编成故事用来宣讲的,谓之“案”,如《一口血》、《四下河南》等;凡根据生活故事等编写用来宣讲的,谓之“传”(也叫“书”),如《萝卜顶》、《吉祥花》等。艺人们往往把二者结合起来统称“案传”,实则代表了汉川善书的两大类题材——公案故事和生活故事;后者细分的话还可分为传统民间故事、现代社会生活故事、神话传奇故事等小类。
汉川善书现整理出来的案传共三百六十五本,其中代表性的传统案传有《四下河南》、《珍珠塔》、《安安送米》等二十七本;群众喜爱经常宣讲的传统案传有《金玉满堂》、《滴血成珠》、《双善桥》等二百九十本;移植改编的案传有《张羽煮海》、《劈华山》、《三世仇》等三十八本;新创作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案传有《何月英的婚事》、《杨菊香翻身记》、《李二姣割谷》、等十本。
当前的善书演出仍然秉承了自己的传统,分为馆书和台书两种演出方式。一年四季均有演出。汉川善书的代表人物和非遗传承人均为徐忠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汉川善书--教化和劝善祈福的曲艺说书

赞 (0)

留言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

站长微信扫一扫

微信商城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