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黄梅县。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蔡山、新开、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艺最为兴盛。
在蔡山镇目前在家的妇女有三四千人会挑花,挑花公司就是依托这些妇女,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这句话在几十年前绝不含有夸饰的意味。以前当地女孩子一般从六七岁开始,就要在家里女性长辈的指导下学习挑花,在出嫁之前,要做好多套头巾、汗巾、腰带、围裙、鞋底、枕巾等作为嫁妆和礼品。不会挑花的姑娘,被人叫做“整巴掌”(意谓笨女孩)。
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黄梅蔡山乡宝山村发掘了一处古墓,墓志铭记载为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墓中出土了一条“福寿双桃”的挑花方巾。在同时发掘的清代康熙二十六年的墓葬中也发现了相同纹样,上书“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的骨牌挑花方巾。可惜,这两件文物由于出土后炭化,没能保存下来。
历经数百年传承发展,凝聚沉淀无数女性的聪颖和智慧,黄梅挑花形成了题材内容丰富,品类繁多,构图繁复精巧,布局匀称妥帖、色彩明丽绚烂的特征,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文化韵致。2006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传统上,黄梅挑花多以藏青土布为坯布,挑制时,以白线挑出纹样大的骨架。兼用少量的桃红、朱红、鹅黄、粉绿、湖蓝等彩色丝线充填纹样。运用深色坯布,衬托五彩缤纷的图案,对比效果强烈,耐看实用,这是黄梅挑花的显著特色。
黄梅挑花图案有动物花卉、戏曲人物、文字诗词、日用器物等大类,想像丰富,寓意多端,如对美满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坚贞爱情的歌颂,表达祈福镇邪的愿望等等。黄梅挑花的图案大多取材于黄梅戏,表现剧中的人物和故事,黄梅挑花传播了黄梅戏,也见证了黄梅戏起源于黄梅的史实,可说是花中有戏,戏中有花。

自1938年黄梅挑花艺人王鲜花的作品《凤追凤》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后,黄梅挑花屡获荣光。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赞赏黄梅挑花:“有幻象性与真实性所显示的豪放与活泼的美,强烈对比与和谐统一,稚拙美与清新感的相互作用,流露着人民卓越的智慧和健康的趣味性,仿佛是读富于幻象的楚辞”。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黄梅有女皆挑花 针挑十字图青布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