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糖塑,从前俗称“做糖人”,“糖塑”则是今名。天门糖塑主要分布在境内的小板、干驿、马湾、杨林、麻洋、彭市、卢市、竟陵、岳口等地。天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河湖交叉,堤垸纵横。旧社会,堤防失修,十年淹九水,人们逃亡异乡谋生。糖塑是天门人用来谋生的一项民间手工技艺。
糖塑,古称糖供,主要是在祭祀仪礼上当供品。糖供在唐、宋的古籍上均有记载,后来人们在寿礼、婚礼上也使用糖塑作为礼品赠送。神话传说,飞禽走兽、器物用品都可以作为糖塑题材。天门糖塑兴起于明朝末年。据传: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用沾满麦芽糖的稻草人破掉敌人设下的毒蜂阵。受此启发,产生了吹糖人的行业。明清两朝及民国年间,天门经常淹水,成千上万的天门人背井离乡,出门谋生。糖塑艺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挑着糖塑担子远走他乡,靠吹糖人养家活口。一个糖塑艺人,出门4个月收入可供一家人全年的生活,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学艺,促成了糖塑行业的兴旺。随着一代代糖塑艺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糖塑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成熟的手工技艺。
天门糖塑题材众多,范围广泛。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人物故事、民间戏剧、吉祥喜庆、风景花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器物用具等都可以作为糖塑的题材,堪称民俗生活的大观园。代表性的作品有:连年有鱼、牧童骑牛、二龙戏珠、麒麟送子、西天取经、老鼠拖葫芦、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点兵、清河桥比箭、姜太公钓鱼、齐天大圣、赵子龙救主、林冲夜奔、哪吒闹海、石迁盗鸡、送子观音、安安送米、福禄寿三星、老君骑牛、打莲厢、打花鼓、双狮戏球、龙盘狮、龙凤烛、莲藕、鸡啄鸡、蚱蜢、龙虾、鹦鹉、桂鱼、武松打虎、关公勒马望荆洲、天官赐福、八仙庆寿、独占鳌头等。
糖塑制作的原材料和工具有麦芽糖、颜料、糖人挑子、罗盘、剪刀、竹片、弹簧、石膏粉、木梳、小篾刀等。将麦芽糖加热使其变软,调入红、黄、蓝、绿、黑等色素,根据需要调配出不同的颜色,然后借助剪刀、木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经过糖塑艺人吹、拉、搓、扯、捏、压、剪等技艺塑制成形。
天门糖塑以家庭传承为主,父子相传,师徒相传。自明朝末年以来,经过漫长的发展,糖塑艺术逐步走向成熟,成立了行业工会,制定了严格的行规;逐步形成了一批较为固定的糖塑品种;产生了一批糖塑行业公认的有代表性的艺人。有些糖塑艺人拥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如糖塑艺人郭汉儿白天看一场戏,晚上就可以塑造戏中的人物和场景,惟妙惟肖。已故糖塑艺人汪培林被公认为一代糖塑宗师。代表作品有“麒麟送子”等。
天门糖塑的传承人为小板镇小板村的杨志谱。1999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民间美术》刊登了天门糖塑的图片。《湖北民间美术专题片》在东南亚和欧洲巡回放映,其中天门糖塑的图片和介绍引起了民间美术爱好人士的关注。著名糖塑艺人杨志谱成为全国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人物。广州电信还用天门糖塑印制了精美的电信磁卡。2002年2月,由中央电视台、武汉电视台联合摄制的记录片《天门糖塑》在中央电视台的中文国际频道和英语频道播出。在北京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湖北展区,展出了天门糖塑的精美图片。2007年,天门的糖塑艺人杨志谱、杨文成在湖北省博物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特展•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亮相,向中外宾客现场制作并展示了“双狮戏球”、“龙凤烛”、“牧童骑牛”、“三英战吕布”等糖塑作品,吸引了大批观众观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改变,糖塑逐渐失去市场,现在健在的糖塑艺人仅10名左右,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年龄最小的60多岁,糖塑手艺面临挑战。目前,在天津、河北等地尚保留有古老的糖塑风俗。但以天门糖塑成就最为显著,品种最多,风格最为独特,制作难度最大,工艺最为精湛,审美价值最高。在国家普遍重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背景下,天门糖塑凸显其文化价值,糖塑艺人多次受邀参加国家和省级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受到社会的追捧。市政府拨出专款用于糖塑保护。2007年天门糖塑被评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27日,天门糖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天门糖塑这个珍贵的文化品牌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天门糖塑--江汉平原的绝版艺术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