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病毒有三种传播途径

在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患者喷溅的飞沫直接沉积在易感染人员的鼻腔或口腔黏膜上,病原体进入人体从而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气溶胶是固态或液态微粒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分散体系,粒子直径在0.001~100μm之间(0.5-5μm的粒子为主)。呼吸、咳嗽、说话、吐痰、呕吐、大小便(水冲洗)等,都可产生气溶胶。医学检验实验室等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时可产生气溶胶。
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图源:长江日报)
个头小小,如漆似胶,能飞会飘。 可能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走在楼道里甚至路上,明明周围几十米之内都没有人,但仍然可以闻到烟味。我们闻到的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 越小的颗粒,空气的粘性作用就越明显。微米级的颗粒在空气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里,几乎不下沉。定量来说,静止空气中同一高度的小颗粒停留时间跟其表面积成反比。对于1微米的颗粒,在静止空气中沉降时间为1小时以上。而环境中总有风吹草动,于是这些颗粒几乎永远不会沉降,始终停留在空气中。这也是为什么抽烟的人可能早已经消失不见,但余味还久久不散。 这种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叫做气溶胶(aerosol)。之所以翻译为 “胶”,大约就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 含有新冠病毒的飞沫核尺寸就在亚微米到微米的范围,与烟草燃烧后的颗粒尺寸类似。因此,飞沫核在空气中可以悬浮很久,并且在空气中湍流的推波助澜下飘移到远方。飞沫核中的冠状病毒有蛋白质膜壳的保护, 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活性。若是被人吸入体内,就有可能导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2020年2月1日,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某些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RNA)阳性。虽然检测出 RNA不等同于是有活性的病毒,但可能性是有的,这使 “粪口传播” 引起关注。 不过,“粪口传播” 不大可能通过吃,而主要可能是通过气溶胶和呼吸传播。这是因为与呼吸活动类似,排泄活动也可以产生气溶胶。排泄活动也是牵扯到软物质和复杂流体(液体和气体)的力学过程,这些过程甚至可能比较剧烈,因此产生气溶胶也是很自然的。 气溶胶的传播距离之远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极高,比如,深圳达到每平方公里1万人,因此具有长距离传播能力的气溶胶不容忽视。
2月4日,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在外人员返汉工作实施方案,坚持错峰返程和分批实施,返回人员应当是没有发热、干咳、气喘等症状的身体健康人员。返回后必须做好为期14天的健康监测,避免疫情扩散。
优先安排医疗防疫、重要国计民生、重大工程相关企业从业人员返汉
“实施方案”明确在外人员返汉坚持“自愿、有序、可控、平稳、安全”原则,坚持错峰返程和分批实施。 对在省外滞留的武汉市民立即启动返汉安排,优先安排医疗防疫机构,防疫药品、用品、药械等生产经营单位,保障城市公共事业运行必需,群众生活必需,经批准的重大工程以及重要国计民生相关企业等方面从业人员返回,加强组织协调,避免交通堵塞,确保交通安全。 根据延迟开工开业开课的统一部署,再适时安排其他人员安全有序返回。
返回人员要先填《申请表》,向所在单位或社区提出申请
“实施方案”要求市、区防控指挥部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在外人员返汉申请表》《在外人员返汉健康须知》,返回人员如实填写相关《申请表》,并通过网络、微信、QQ、传真、电子邮件等便捷方式向所在单位或社区提出返回申请。对在省外探亲访友或自由旅行的武汉市民,按照属地原则,由在外人员所在街道、社区负责收集汇总返回人员(游客)申请表格,及时统一上报区防控指挥部。 在外团队游客由组团旅行社负责组织返回游客统一填写《申请表》。滞留省外的武汉旅游团队,由市文化旅游局统筹,与旅游团队所在地防控指挥部联系,商请对方支持,指导组团旅行社确定返汉人员名单和返汉日期,并提出返程路线、交通方式等具体工作方案,市交通运输、卫生防疫部门以及各区防控指挥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保障疫情防控必需、公共事业运行必需、群众生活必需等防疫单位从业人员返回的,由用人单位负责提出需求,组织返汉人员填报《申请表》,汇总报送所在区防控指挥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最新!新冠肺炎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在外人员返汉可以这样做......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