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老人陈新堂

1982年去世的木雕艺人陈新堂,鄂州鄂城区人,1901年生,13岁拜师学木雕技艺,自此一辈子以雕木为生,又以雕木出名,一生为社会留下了大量的木雕艺术珍品。

陈新堂, 原名陈芳椿,自幼家贫,未能上学读书,13岁就到市郊的三江口学木雕。那时的三江口有一天主教堂,规模较大,内中有些木雕的活,他边学边干,所雕工件技艺精良,造型优美而博得雇主满意,故在同行中崭露头角。5年后,刚满18岁的他改名为陈新堂后便到上海等地闯荡,仍以雕刻“耶稣像”为主,四处卖艺谋生。

解放初,他刻了一幅“遵义会议放光芒”的浮雕,因独具匠心和精细在全省的《工农业成就展览》上一举成名。1956年,他精心刻制了浮雕“毛主席侧面像”和“姜太公钓鱼”在《湖北省第一届工艺美术展》中颇受好评。同年,他被增补为鄂城县第一届政协委员,随后又连任县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1980年11月  新民街陈新堂家中

此后几年里,他相继创作了一批以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木雕,如“吕布与貂婵”、“武松打虎”、“济公”、“麒麟吐书”等深受人们欢迎。1959年,他受有关部门委托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雕刻屏风,该屏风为八折式,其选题为湖北著名风光景点,每折一景,其中“黄鹤楼”、“东坡赤壁”为他所刻。随后,他又花了一年时间刻制了“武汉长江大桥”,该作品长约40厘米,高约18厘米,刻的十分精细,近处江水滚滚奔腾不息,远处楼房林立,大桥横贯两岸,雕刻得惟妙惟肖,桥上火车飞驰,汽车如梭,连那桥上的灯柱,柱上的电线,都是活灵活现,该作品在武汉工艺大楼展出时,本人曾一睹风采,至今难忘。

文革期间,他不敢再刻历史人物,只能刻些龙头拐杖、高级的骨灰盒由省轻工局转卖。

继“武汉长江大桥”高价出售后,他又萌发了创作“南京长江大桥”的愿望。文革后,已七十多岁的他自费到南京实地体验生活,回后花两年时间刻成,随后他又创作了“革命圣地延安”,这两幅作品是他晚年的扛鼎之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木雕老人陈新堂

赞 (3)

留言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

站长微信扫一扫

微信商城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