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地处汉水古河道之阳;古人谓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故称汉阳。
汉阳建城史可追溯到东汉末年,三国时刘表部的黄祖在龟山北麓筑月城。汉阳城正式建立则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其时汉阳县及沔州的行政机构从由蔡甸的临嶂山下迁到龟山南麓的凤凰山下(今天的武汉市汉阳区)。
汉阳因建城早,老街老巷众多,西大街是武汉最老的街道。文献记载春秋之际这里就已是集市。
相传三国时期击鼓骂曹的祢衡就是在汉阳的鹦鹉洲被斩决的,行刑的地方离太守衙门不远,经推断就是现在的显正街。
现位于汉阳龟山南麓园丁园西侧的小路边的祢衡墓是2000年重建的。
文献记载,唐睿宗李旦出走长安,逃至现在的汉阳剧场附近,并聚集着一帮反武则天的王公贵胄。
李旦在汉阳期间结识了湘女胡凤娇,两人情投意合结下爱情。后李旦复位回了长安,胡凤娇则在汉阳翠微峰旁的凤栖寺出家做了尼姑。再后来胡凤娇死了,安葬于龟山尾的月湖畔。凤栖寺后因连年战火,破败不堪,一游方和尚住持了寺院,换名“归元寺”,意即九九归原,人生的结束。一直沿用至今。
西大街旧时在城内,街头称西门,南北叫“南城巷”“北城巷”直到如今。西大街处在中城部位的一段,城墙外有护城河。出了小桥就是汉阳外城,终点在西门桥。宋代皇室画家赵伯驹专门到汉阳写生,留有《鹦鹉洲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著名的祁万顺和仙桃园餐馆就曾在西大街上。祁万顺59年搬至钟家村,盛名不在。
仙桃园一直坚守到七十年代末才从人们视线中消失。那儿的爆京片、烧奎丸味道好极了,至今仍被老食客津津乐道。
元妙巷也是一条老巷。旧时的元妙巷有两条巷子,一条为元妙左巷,一条为元妙右巷。两条巷子环绕元妙观,终点通向北城巷。沿北城巷上行到永丰堤,再绕过龟山尾到达月湖堤,最后到达老矶头。老矶头是汉阳到汉口的水码头,坐划子可到汉口小新码头。元妙观建成于宋代,早于武昌长春观。1958年道观改为汉阳区第三小学,后更名为西大街小学,再后来被二十三中学占用,目前属钟家村小学用地。
蛤蟆巷得名是因厚善堂发义粥接济贫苦游民而起,1988年旧城改造被拆除,只有在老地盘图上可以找得到。原东方红床单厂是厚善堂的地址,今属佛教协会。
邬家大巷,顾名思义是用一家邬姓大户的姓氏而命名。巷子中有协成戏院。巷子口西大街正门面是美孚“洋油铺”。巷子里还有张姓牛奶房。再就是多户居士的门院。基督教“福音堂”的后门在此。作家伍剑6月《邬家大巷》新书发布,带读者重回五六十年前的汉阳西大街。
汉阳天主堂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创建者爱德华·高尔文1882年生于爱尔兰科克市一个世代信仰天主教的家庭。
1920年4月高尔文率会士15人从美国抵达武汉,随后四处筹划兴建天主教堂。次年在汉阳显正街购地建西门天主堂(汉阳天主堂的前身,属爱尔兰高隆庞传教会所辖)。1936年扩建成高隆庞天主堂(即现在的天主堂)。
汉阳的老街巷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城市进化的活化石,民俗传承的百科全书。可惜这片古老的街区已被拆的面目全非,不日将荡然无存。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汉阳那些老街巷的老故事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