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平时随口说一说
“在武汉一个月早餐不重样”
真的只是我们在谦虚!
武汉过早种类究竟有多少种?
绝对不止30种!
武汉人跨越长江三镇的过早盛宴,种类虽多,却无论如何都绕不过热干面。
推荐
欢艳牛肉热干面(汉口台北一路环亚艺树家小区旁)
庞记热干面(一元路汉景村1号(近坤厚里十六中))
赵师傅天天红油热干面(武昌粮道街139号)
田记热干面(江汉二楼140号)
三镇民生甜食馆(胜利街86号)
李记热干面(汉正街服装批发市场入口处)
鹏记热干面(首义新村42栋4号)
三环热干面(珞珈山花园小区大门的旁边)
常青麦香园(全城连锁)
曾麻子(全城连锁)
罗氏热干牛肉面(汉阳玫瑰街279号)
高氏一品香热干面(复兴路15号,近房管所)
老田记面馆(吉庆街65号附近,近南京路)
熊腊生热干面(宝裕路与京汉大道交叉口北)
长子热干面(汉口车站路49号,近中山大道)
铁棚子热干面(大兴路,老五烧烤对面巷子内)
武汉牛肉粉/面受各地风味影响,最终却能自成一派。武汉的牛肉粉主打卤香红油,麻辣重口,在火辣的热气中猛嚯一口清香米粉,再大嚼一块卤牛肉,真是恣意豪情。
推荐
骏骏牛肉粉店 (汉口中山大道16号,电车硚口站旁)
鹿鸣春(青山区工业三路武钢总医院旁)
王记牛杂馆(汉口江汉三路近步行街口)
中山面馆(硚口区硚口二路电车站)
金焱牛肉粉大王(万松园小区雪松路30号)
刘记三狗牛肉面馆(汉口兰陵路海伦宾馆旁)
老宝庆牛肉粉面馆杨园店( 和平大道1052号,四美塘公交站)
花子牛肉粉(江岸区西马街办事处联合村146号1-1)
顶好牛肉面(汉口兰陵路47号)
郑记牛肉面(吉庆街与汇通路交汇处,近汇通路)
精粉世家(汉口马场角横路富豪花园西区商铺)
金焱牛肉粉大王(汉口万松园小区雪松路30号)
龚太婆牛肉粉(武昌民主路何家垅)
川妹牛杂(汉阳麒麟路与汉阳大道交口南侧)
糯米外皮炸的金黄油亮,土家族苗族叫做油粑粑,蜜糖流心馅才是武汉的油香。油香在武汉算是真的要濒临灭绝了,几乎查无此店。只留下江湖上的一些传说,有人偶然在某个地方遇见过一次,所以只要机缘巧合遇见了,一定要买一个吃了解馋,所谓是可遇不可求。
推荐
百步亭油香(百步亭花园路菜市场)
无名油香(江汉区中山大道463号附近)
安庆馄饨的油香(天声街菜市场)
婆婆油香(南京路F64路口处)
凤凰社区的油香(导航搜索—凤凰山社区,加油站对面)
在所有的包子类食物中,武汉人最最偏爱汤包。尤其是武汉的老杆们,最是乐忠于访遍武汉三镇只为去寻一笼汤汁最鲜美的汤包,更喜将一餐能吃多少个汤包当作炫耀的谈资,乐此不彼。
推荐
华美汤包店(江汉路happy站台B111号)
成记汤包店(江岸区汇通路二德里,崇善路附近)
曾记水货汤包店(硚口区长堤街188号)
集美汤包(硚口区解放大道374附1号)
红蜻蜓炸汤包(硚口区解放大道397号)
鲁记晓杨春汤包(江汉区民意街办事处自治街仁厚社区内)
润发汤包(江岸区山海关路5-3号)
今楚汤包(万松园街道万松小区65栋1单元1楼)
易胖汤包(江汉区仁德里1号)
水晶汤包(硚口区古田三路公交车站旁)
四季美汤包(中山大道吉庆民俗街06-102)
郑麻婆汤包(中华路街办事处都府堤48号11栋1层)
荣华汤包(江岸区汉口二七小路东解放大道铁路工人文化宫旁)
武汉人把“馄饨”叫“水饺”,这也算是件南北差异的趣事。而外地人眼中的“水饺”,武汉人又叫它“东北水饺”或者“饺子”。
推荐
老吴记水饺馆(江汉一路与前进五路交叉口)
熊太婆原汤水饺(武昌区粮道街与胭脂路交汇处)
谈炎记水饺大王(利济东街1号,利济北路路口)
味满浓原汤水饺(粮道街247号)
大汉口楚楚水饺(汉口前进五路,近江汉一路)
六也抄手(鄱阳街江汉路地铁C出口附近江汉村巷内)
老街福龙抄手(江汉二路与南京路交叉路口)
肖桂芳水饺店(汉阳建港小学对面)
蒋婆抄手(中山大道路口兰陵路94号)
在武汉吃生煎包不同于上海。
上海人把生煎包称为生煎馒头,多作为早饭来吃。武汉人却不愿拘泥于这些小节,随时随地,想吃了就两三口一个接一个,乐滋滋油滋滋。
推荐
八斤生煎包(大智路地铁站D出口200米我爱我家门口)
江汉路煎包一绝(汉口中山大道818号万达广场门口)
五福生煎(粮道街57号(文华中学旁))
游记煎包(精武路对面天桥旁)
三镇民生甜食馆(江汉四路南京路口)
小杨煎包(瑞安街虾皇田鸡西100米)
阿宝生煎包(汉口中山大道818号万达广场门口)
小路易生煎馆(前进五路24号,水塔市消防局对面)
在武汉的牛肉粉面里,有一个系列叫生烫,不是非常传统但很有特色,鲜、滑、嫩是必须的,光听名字就觉得热气腾腾的。既可以是过早,也可以是午餐,深夜肚子饿了也可以搞一碗。
武汉牛肉生烫的烫料种类以牛内脏为主料,新鲜的生的嫩牛肉用滚烫高汤烫熟,迅速捞上来放在同样刚出锅的粉或面上,保持住鲜嫩的口感。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要做出一碗可口的生烫,除了食材要新鲜,火候至关重要。
推荐
王记牛杂馆(汉口江汉三路,近步行街口)
罗氏热干牛肉面(汉阳玫瑰街279号)
杰杰生烫黄牛肉面馆(江岸区联合村,花子对面)
五五二生烫(三眼桥路552终点站,发展大道和三眼桥的交汇口)
祥龙生烫牛杂馆(汉口北湖正街14号)
晓扬春汤包牛杂(自治街仁厚社区李文锁城九九旅馆附近)
黄炎记牛肉米粉店(生烫牛肉宽粉)
美猴王面馆(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东金字塔)
淘气牛杂馆(解放公园路28号,解放中学对面)
众和生烫牛肉馆(京汉大道新兴街-滑坡后街47-2号)
明静特色生烫牛杂粉面馆(江汉区前进二路34号)
蔡甸文秋特色生烫牛肉牛腰粉(中山大道10号硚口路骏骏旁)
鱼糊汤粉,被誉为武汉人的羊肉泡馍,一碗飘着鲜美鱼香味儿的糊汤粉,扑面而来的是水乡泽国、极具武汉码头文化气息的味道。
在武汉人眼里,糊汤粉一定要与油条搭配着来吃,酥软滚烫的,浸进汤里,那种鲜香和酥软的口感,就是对清早老武汉人的一种馈赠。
推荐
徐嫂糊汤粉馆(自由路户部巷内)
李记鲜鱼糊汤粉(大成路19号)
怀货糊汤米粉(惠明路老味鱼庄对面)
辣妹子鲜鱼糊汤粉(前进五路,近中山大道)
老杨家鲜鱼糊粉(南京路,吉庆街路口东)
崇仁糊汤粉馆(崇仁路85-1号)
徐记鲜鱼糊粉(友益街老车商旁巷内)
斌斌鲜鱼糊汤粉(胭脂路与候补街交叉口西20米)
张记鲜鱼糊汤粉(水陆街东李记秘制牛肉粉面馆隔壁)
沈记鲜鱼糊汤粉(南京路江汉一路路)
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小吃,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话不习惯叫它“面凹”,不顺口,所以久而久之叫成了“面窝”。单吃面窝香脆,配上热干面和牛肉粉又是另一番滋味,是百搭的赖子。
推荐
全明牛肉粉面窝(古田一路田文侧路,罗家墩新寓东门旁)
丽华早点(大成路12号近司门口)
老味面窝(水陆街与复兴路交叉路口)
黄氏面窝(前进五路水塔街社区2号门门口)
有位文人曾经说过:比起知名度最高的热干面,豆皮才更贴近这个城市的灵魂,滚烫的、野生的,轰隆隆地朋克着。武汉是个朋克的城市。当北京人都在谈理想时,在武汉,大家正闭着眼睛算,一锅豆皮会切成几份。
推荐
楼林美豆皮店(洞庭街11号)
老武锅豆皮(静安路铁路局对面)
味美香豆皮(广八路轻音社附近)
邓氏豆皮(水果湖惠明路3附9)
周记热干面豆皮大王(麒麟路与桃花街交叉口)
严老幺烧卖的豆皮(前进四路与自治街交口)
阿斌三鲜豆皮(水陆街(水陆街与复兴路交叉口))
程鲜记豆皮店(武昌区得胜桥195号)
老通城豆皮(江岸区吉庆街176号)
王师傅豆皮(高雄路东段,近台北一路)
曾记豆皮大王(汉阳大道五里新村汉阳医院巷子口)
小笼包在苏南、上海、浙江一带习惯叫做小笼馒头,四川叫做小笼包子,武汉叫做蒸包,一个蒸笼里有10个包子,10个包子为一笼,小巧雪白,鲜嫩香甜。
推荐
清真刘记牛肉小包(涂家岭菜市场附近)
小笼包 | 洪山区广八路北段,近徽州汤包
正宗天津小笼包 | 余家头761号附2(近余家头公交站)
阿哥灌汤小笼包(洪山区欢乐大道38号东湖景园夜市前临街门面)
糯米包油条是武汉人的饭团,粒粒分明的莹润糯米嚼劲十足捏成圆柱状,滚了糖霜和豆粉撒上黑芝麻,精华却藏在里面那一小段咸香酥脆的油条上。咬上一口,各种滋味口感叠加混合,回味无穷。
推荐
何嫂糯米包油条(循礼门往青少年宫走大概30米那巷子里)
武大糯米包油条(武汉大学正门进去桂圆路走到底左拐)
古田好吃糯米包油条(古田路小学旁边)
糯米包油条(自由路与户部巷交叉口旁)
徐氏糯米包油条(山海关路37号,近中山大道)
糯米包油条(珞珈山街)
珍珠糯米包油条(一元路亮亮虾庄旁的坤厚里口子上)
武汉的年糕当数德华楼一枝独秀,有九十多年历史的德华楼,水磨年糕的确是不负盛名,软而弹滑、绵而细腻、耐嚼生津,口感一流,十分好吃。
推荐
德华楼(六渡桥,汉口清芬一路)
发糕是武汉伢从小吃到大的寻常美味,松软清香,只有淡淡的米甜味,小时候喜欢久久的含在嘴里,慢慢品味。
推荐
小李发糕(全城连锁)
778大米纯糖发糕(后湖南路4-附13-14)
恭喜发糕 (中南路中商百货对面长颈鹿美语下面)
李爹爹蒸糕(汉阳区西大街(近鹦鹉大道钟家村车站))
在很早的旧时代,湖北农村将早稻和绿豆磨成浆,倒进锅里烫成薄片,加入佐料翻炒片刻便可以即食。切成丝晒干后储存的时间会更久,春节用来招待客人或送礼都很好。这种美食现在仍然活跃于我们的饭桌,我们喊它“豆丝”,它便是武汉豆皮的前身。
豆丝传入武汉后,一开始熟食小贩是用它来煮豆丝汤,时间久了担心食客会腻,又想要有市场竞争力,便有人想心思改成油煎。香葱、糯米、肉丁等做成馅料,包进豆丝皮里,滋啦滋啦油煎出了现在武汉豆皮的雏形。
推荐
建建枯豆丝(青龙巷49号)
老谦记豆丝大王(武昌区户部巷28号,自由路口)
豆丝王(候补英坊小区旁)
胡家豆丝饼(北湖正街与台北路交叉口)
明明南北都有,却独特的将其称之为“烧梅”,热烈浓郁的黑胡椒味儿,正如同武汉吖的火爆性格,第一口呛人,之后却回味无穷。先喝口挑夫最爱的大碗茶,刮刮油水,把筷子往茶里轻轻沾两下后再夹起烧梅,以防止烧梅皮破掉,对于正宗的老武汉来说,这都是烂熟于心的规矩。
推荐
德润福严氏烧麦店(友谊路双洞正街48号)
严老幺烧麦(前进四路与自治街交叉口)
严氏重油烧麦(中山大道18号,中山医院旁)
王家烧麦店(北湖路17号,北湖小学斜对面)
吴氏烧麦(雪松路西街花园对面)
赵师傅油饼包烧麦(武昌粮道街139号)
王氏烧麦(司门口大成路12号)
彭氏烧梅店(水陆街64号)
武昌重油烧梅店(一元路7号锋尚时代大厦一楼)
陶仙居(鄱阳街81号(汉口英商电灯公司旧址斜对面))
炸酱面是北方的特色面食,包容性强悍的武汉人民也经常嚯一碗。极具北国特色的炸酱面到了武汉,要么就是面条被换成了热干面,或者是杂酱里加了多多的肉末和香菇粒,甚至还要再添一勺芝麻酱也是极好的。总而言之,好吃是武汉人民吃杂酱面的最终追求。
推荐
陈记炸酱面总店(汉口民生路黄陂街81号)
三和牛肉炸酱面(雪松路103汉庭酒店西50米)
天天炸酱面馆(云林街62附6号,近台北一路)
三镇民生甜食馆(胜利街86号)
广东的糯米鸡要将所有配料和糯米用荷叶包起来,再将它蒸好。武汉人懒得去等这么久,滚了面浆一炸,口感层次丰富又喷香好吃。小时候几乎一周都能吃几次糯米鸡,现在一年也难得碰到几回。
推荐
无名摊位(宝丰路巷子口)
民生甜食馆 |(胜利街86号(近合作路))
正宗黄金小面窝糯米鸡•藕元子 (武昌区自由路与户部巷交汇处)
邓记(江岸区 山海关路)
正宗黄金小面窝糯米鸡( 武昌区自由路与户部巷交汇处)
凉面是夏天唯一能撼动一下热干面地位的面食了,在武汉吃凉面的精髓在于那一勺不同于南北的芝麻酱。但随着人口迁徙文化交融,如今武汉吃凉面已然分为了芝麻酱党和非芝麻酱党,每年夏天一到就争得热火朝天。
推荐
一品红(汉口一元路(近市十六中) )
老曹口水凉面(洪山区珞狮路192号)
继叔口水凉面(前进五路路口对面的小巷子)
靓靓蒸虾(汉口雪松路)
春林凉面(青山区朝阳街)
欢乐美食馆(杨汊湖菜市场对面的小巷中段处)
赵记怪味面馆(广八路50号,广埠屯银海雅苑对面)
武汉人早上吃饺子喜欢吃蒸饺,讲究的是一定要灌汤为好,柔韧弹性的面皮包着鲜美的汤汁,一咬汤汁一飙。
推荐
胡氏灌汤蒸饺(黄孝河路花桥一村、二村中间小路间)
武昌重油烧梅店(一元路7号锋尚时代大厦一楼)
王师傅豆皮(高雄路东段,近台北一路)
藕面窝在武汉是濒临灭绝的过早小吃,比苕面窝更少见了,切成丝的藕条裹了面泥入锅油炸成型,酥酥脆脆的油香风味,带着一点咸辣。
推荐
凡胖子面窝(武汉四中门口马路边)
武汉人称煎饺为锅贴,多见于晚上,但其实过早也经常吃,只是早上吃就会和生煎包带着一起卖,一样一半,丰富口味。
推荐
七七饺子(玫瑰街玫瑰园美多多酒店旁)
蕾子煎包煎饺(紫阳水陆街水陆小区)
桂萍特色牛筋牛杂(长堤街大排档麻木老地方旁)
红学锅贴(解放路青石桥48号院)
仁厚锅贴(民意四路仁厚社区西南二门社区警务室旁)
张记牛肉锅贴(古田二路与古词路路口)
武汉人吃包子的热情不低于北方人,其中以袁大头一枝独秀。袁大头是一对夫妻把5平米的小店开到了500平米,30多年来只坚守这一家店,拒绝了所有加盟。30多年只涨价过三次,目前的价格还是2013年第三次涨价后的定价。
推荐
袁大头包子(光华路6号,澳门路口)
德华楼(硚口区 六渡桥清芬一路(库玛后面))
德润福严氏烧麦 /鲜肉包子、红糖包子(江汉区友谊路双洞正街48号)
九龙王大包(光华路8号)
季品香包子(卓刀泉街杨家湾地铁站B出口皇后公园小区1栋1楼商2)
雪晶大包(全城连锁)
和善园(京汉大道利济北路轻轨站旁)
汉林包子(解放大道武汉世界贸易大厦西南)
四美包子(中南路10号鹏程时代广场一层地铁D2出口)
桃园眷村(卢沟桥路28号武汉天地2期7栋1层)
武汉人吃油饼很少寡吃,多为搭配牛肉粉面。炸得金黄酥脆的油饼泡进面汤里,瞬间吸饱了香辣的汤汁,趁着半软尤脆的时候咬下去,汤汁四溢好吃极了。
推荐
军供油饼王(工农兵路1号军供宾馆旁)
李永记油饼(武昌户部巷北段)
鹿鸣春牛肉面(青山工业三路)
郑记牛肉面(吉庆街与汇通路交汇处,近汇通路)
属于在传统的面窝上进行了创新,里面加入了糍粑,炸出来的面窝又糯又软,口感很特别。
推荐
金包银糍粑面窝(自由路户部巷小吃一条街)
武汉江汉三路的涂记酥油饼是具有代表性的武汉网红特色美食了,外皮酥得直掉渣,牛肉馅和猪肉馅各有风味,咬一口肉香四溢。
推荐
涂记油酥饼(江汉三路52号)
小油条和普通油条无论是形状还是味道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小巧的小油条外皮微脆,内部尤其绵软,一口一个非常适口,更适合老人与小朋友。
推荐
无名小店(中山大道硚口路骏骏隔壁)
武汉伢小时候吃的都是具有一定本地特色的烧饼,或甜或咸,简陋单一却美味。近几年城市各种文化交融厉害,锅盔渐渐地代替了童年的那种烧饼存在。
推荐
一元路烧饼 (一元路与中山大道的交汇处)
麦香香烧饼 (武胜路荣华二路幸福一村15号)
土憨巴馋嘴烧饼(红旗渠路锦绣人家小区马路对面)
公安锅盔(全城连锁)
刘记烧饼(球场街36号,地铁6号线E1出口旁)
老风味烧饼(显正街155号,蓝月亮文具店旁)
缙云烧饼(台北路216附2号)
烧饼susu(粮道街258号中学对面)
豆花香·烧饼(北湖街办事处北湖宿舍32栋卫生服务中心对面)
武汉固定店面里卖豆腐脑的少到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很多豆花店。好在三镇民生甜食馆里总算还能吃到豆腐脑,这里也卖咸口的。
小时候第一次在民生甜食馆里看到咸豆腐脑很震惊,小小的三观受到了颠覆级冲击,原来还有人在豆腐脑里放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再到后来网上南北咸甜豆腐脑之争的时候,觉得吃咸豆腐脑的人真奢侈啊,明明放一勺白糖就已经能好吃到咬断舌头了。
推荐
三镇民生甜食馆(全城连锁)
豆腐脑(洪山街道口商圈广八路阿友不大盘鸡内)
欢喜坨有百余年的历史了,一开始只是小麻团,后来越做越大。特别是现在一些大酒店酒席上的欢喜坨,大得让人不知道从哪里下嘴好。
街上卖的欢喜坨越来越少了。小时候第一次吃欢喜坨,爸爸说是甜的很好吃,我以为里面会有夹心,结果吃完了也没发现夹心,一直认为爸爸骗了我。可是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它真是好吃呀。
推荐
丽华早点(大成路12号(近司门口))
汽水包欢喜坨 (百步亭/二七 丹水池小路)
正宗桂林米粉(粮道街)
无名欢喜坨(武汉大学工学部菜市场内)
武汉的汤圆以五芳斋为首,是传统的老字号店铺,糯米皮煮得特别细软,芝麻馅带着淡淡的薄荷味,适合老年人食用。
推荐
五芳斋(中山大道与大智路交汇处,近武汉数码港)
武汉的酥饺是用糯米做的,炸好后再滚上一层甜糖粉,又甜又软,咬一口可以拉好长,内里香糯软弹,滑溜溜又不失嚼劲的口感简直媲美芝士,是我童年最喜欢的过早了。
推荐
蒋氏糖酥饺(天声街农贸市场)
凤凰山社区(导航搜索—凤凰山社区,加油站对面)
李氏酥饺(前进五路38号)
胖胖酥饺(西马路)
沈姐金谷条香糖酥饺(自由路附近路边摊)
任氏酥饺(中山大道16号)
米浆在平锅上很快就凝固成粑粑,最后对叠起来,一面金黄一面雪白。小时候的这一画面至今存留在我的记忆里。现在街上卖米粑粑的几乎绝迹,但是在酒席上总以主食点心的身份出现,一上桌便被哄抢光。
推荐
米粑(武汉大学工学部菜市场内)
袁氏香酥米粑(武昌区得胜桥)
知音西村菜场米粑粑摊(知音西村菜场旁)
小时候随处可见的汽水包,现在在武汉也成了稀罕物儿,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问哪里还能吃到这样童年的美味。
“汽水包”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冬天的武汉街头,大油桶煤火炉上边,一口大大的平锅,油腻腻的锅盖,盖不住蒸腾的热气,十分钟,水汽渐渐收干,白白胖胖的包子比邻而居,一瓢金黄的食油浇下去,包子们发出吱吱的声响。一口咬下去,滚烫的糯米馅冒着胡椒的香气,烫嘴暖身。金黄的底部结着硬壳,香脆无敌挡。
推荐
毛氏汽水包(山海关路13号)
老汉口汽水包(全城连锁)
老字号汽水包(宝善街近中山大道)
汽水包欢喜坨(百步亭二七丹水池小路)
闫記汽水包(民主二街71附9号)
有时候来不及过早,剁几块千层饼总是最好的选择,看起来薄软的面包层层相叠,其实特别有嚼劲,每一层都有佐料,所以越嚼越有味道。
推荐
胖子饼屋(雪松路106号)
北方千层饼(永清路37附10号)
张家饼店(武昌八一路463附6号)
王记饼屋(武胜西街45号)
千层饼屋(珞狮北路49号)
真正让赵师傅名声大噪的不是热干面而是“油饼包烧麦”,这道武汉小吃仅此一家独有。刚出油锅的小油饼撕开包进热气腾腾的烧梅,这个神奇的重口料理不管是在微博、朋友圈还是ins、b站各大网络平台,只要一出现就被刷屏。
推荐
赵师傅油饼包烧麦(武昌粮道街139号)
武汉的糊米酒是粘稠状的甜汤,用桂花、米酒、小汤圆、枸杞、蛋花煮成,甜稠软腻,是武汉豆皮的标配。一般没有店单独售卖,都是豆皮店里顺带经营。
推荐
老通城豆皮(交易街中信银行旁)
严老幺烧麦(前进四路与自治街交叉口)
这货我一直管它叫甜甜圈。小学初中时期,它总会出现在移动推车上。5毛一个,看见它在一大锅油里面浮浮沉沉,金灿灿的出来滚上一圈糖粉就大功告成。现在要想找到它还真的不容易。
推荐
王氏华华牛杂店(万松园白天的靓靓蒸虾店内)
小时候过早摊上苕面窝总是和藕面窝一起卖,一甜一咸很是相配。不同于藕面窝的脆,苕面窝是软软糯糯的口感,没有过多的调料,主要就是靠红薯油炸受热后散发出来的香甜取胜。
推荐
588黄牛肉面馆门口(和平大道949附14号)
凡胖子面窝(武汉四中门口马路边)
武汉大学工学部菜市场内
鸡冠饺也算过早里的庞然大物了,里面包着粉丝或肉,咸鲜微辣,味道不逊色煮的饺子。
推荐
李记鸡冠饺 (中山大道与新兴街交叉口东南50米)
月宫食堂(武胜路地铁站Q出口直行约600米右手边小巷子 )
凤凰山社区(导航搜索—凤凰山社区,加油站对面)
雷氏鸡冠饺(三眼桥北路24附4号)
油炸鸡冠饺(荣华二路幸福一村12号小区底商)
青石特色鸡冠饺(钟家村西大街)
绝味鸡冠饺(解放大道仁寿路车站后)
糍粑在武汉的吃法很多,不过过早摊上主要是以油炸为主,长条状的糍粑块炸成金黄,不配任何蘸料,只有糍粑自带的淡淡咸香。
推荐
为民面馆(工业二路19号附2号,近公交719终点站)
传统风味糖糍粑(操场角长堤街交汇处)
厚实的剁馍是面食爱好者的最爱,就光外酥里软的口感和甜甜的味道真是百吃不腻,完全能唤醒你灵魂深处对粮食的渴望。
推荐
无名小店(山海关路一条街上)
西大街剁馍(西大街)
武汉人吃热干面的标配就是一碗蛋酒,鸡蛋蛋液搅拌均匀,淋上滚烫的开水后瞬间被冲击成蛋花,再挖上几勺米酒,最后撒上一勺白砂糖,就是最美味营养又便宜的蛋酒。
推荐
武汉的热干面馆内几乎都有售
清酒即是不加鸡蛋的蛋酒,因为没有了蛋花这一技术上的限制,所以清酒可以选择喝冰的,口感更好。冰冰凉凉的清酒,带一点米酒特有的酸甜,是炎热的武汉夏天过早的最佳饮品。
推荐
高氏一品香热干面(复兴路15号近房管所)
武汉人喝银耳汤很随意,可以在过早店内就着一碗粉面慢慢舀着喝,也可以路过一个小摊子买一杯用吸管慢慢啜饮,非常滋润养人。
推荐
无名小摊(武昌青龙巷内)
武汉夏天酷暑炎热,但是武汉人仍然无法放弃过早,所以在主食不变的情况下,蛋酒、糊米酒等热饮反而不如一碗清凉的绿豆汤受欢迎了。
推荐
小李烧烤(兰陵路65号)
胡阿姨原味绿豆汤(雪松路152号)
在武汉人心目中,过早的传统饮品中除了绿豆汤,只有酸梅汤更加解暑了。但酸梅汤最好喝的一定还是武汉老字号老万成,手工熬制的酸梅膏,是超市里那些流水线产品比不了的酸甜清爽,炎炎夏日吃完一碗热辣的牛肉粉,一杯酸梅汤喝下去,瞬间透心凉。
推荐
老万成酸梅汤(汉口中山大道835号)
以上说的这些早点还可以无限的排列组合成新的过早花样,比如热干面下汤面、热干宽粉……
所以要想知道武汉过早到底有多少种花样,那是根本就数不清楚的,你只需要知道武汉过早天下第一就行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武汉过早“蛮扎实”,那究竟一共有多少种?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