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中关村,半部改革史。光谷又何尝不是呢

30年前,它只是地图上被遗忘的“两厘米”;一路向东后,是518平方公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从只有5个人、缺地又缺钱的“小区办”,走向“世界光谷”新征程。一座中关村,半部改革史。光谷又何尝不是呢

1984年,武汉成立“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规划办公室”(简称“小区办”),这正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前身。1987年,“小区办”创立中国第一座孵化器,点燃了无数科技者“下海”的激情。

丁字桥108号,这里走出了楚天激光、武汉三特……

1988年12月5日,在租借的卓刀泉672医院“小红楼”内,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挂牌办公。至此,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立,又有简称“东湖高新区”。

1998年7月,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工程系主任黄德修,前往当时光电子产业发达的台湾访问交流,展示武汉光电子研发概况图时,无意冒出一句“这很类似美国当年的硅谷”。黄教授的观点又与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周济的“光电子要大搞”言论不谋而合。于是,这诞生于华科大的“光谷”一词,开始走向决策层的视野。

(1998年黄德修教授在台湾所展示的武汉光电子研发概况图)

2001年“光谷”之名落锤。

其时,争夺光谷这一品牌,还有广州、长春、西安、上海、福州等城市,其中广州与武汉争夺最为激烈。

200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世界光纤之父高锟对媒体说,“我知道武汉光谷,它很有潜力”。

如今, “生长”的光谷一路向东,自珞喻路卓刀泉,一路向东,直抵鄂州,为全国面积最大的高新区,足足半个巴黎城大小。

30年前,光谷是武汉地图外的“两厘米”,全部家底就是电子一条街(今珞喻路上的广埠屯)。这条街被誉为武汉的“中关村”,大大小小的电脑公司数百家,还有大批的IT创业者。

从这走出的创业者,要数雷军最为知名。汉大学毗邻广埠屯,雷军经常瞪着自行车来“蹭电脑”、“闯江湖”。凭借一手过硬的电脑技术,雷军成立这条街上的“名人”,甚至很多老板主动请他吃饭,后又和同学王全国、李儒雄等人创办三色公司。从电子一条街走出的雷军,去年回汉时说:“我在28年前创办第一家公司就是在东湖高新区,非常希望能为家乡做一点事情。”

2004年,经过450天的修整,关山大道焕然一新的出现在众人眼前。北起关山口的华科大,南接三环线,全长不足5公里的关山大道,搅动着中国互联网江湖。

10年前,高新大道旁的二妃山尚是一片不毛之地。如今,这里成为世界生物产业巨头集聚的光谷生物城,18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构建起生命健康产业的“全周期”服务链。

2001年夏天高新区初步确定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光电子产业基地,一个是生物产业基地,“不服周”的武汉人再次申报,终于于2007年获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一条街道,一个传奇。再如,左岭大道沿线8公里,分布着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微电子等4000亿元的战略新兴产业投资。

现沿着高新大道,一路向东,光电子产业、高技术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五路纵队”一字排开。如此壮观景象的背后,是光谷从“光之谷”,生长成“天下谷”的科技新城。

从去年起,光谷五大产业格局悄然生变。承担国家战略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显示产业,以及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这两大新兴产业正在光谷快速崛起。

“十年前我以为光谷广场是武汉的尽头,没想到原来它是武汉的起点。”

光谷,遍地是黄金,到处可见追梦人。这里每天申请近70件专利,每个工作日诞生59家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光谷93家世界500强企业中,近20家在汉设立了研发中心或共享中心。从三色公司雷军、当代集团艾路明、高德红外黄立、楚天激光孙文等老一辈光谷人,在这里播撒梦想;到小红书、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来这里追“光谷梦”;再到把光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创业者王星泽等。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提出,在当今城市竞赛中,要比较两座城市后劲,有4个重要判断依据——年轻的人,年轻的钱,年轻的产业和年轻的政府。他认为,这4大“年轻指数”,将决定城市未来发展活力。在光谷,你会发现这4大“年轻指数”都拥有。

就像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源头一样,在光谷的起源、发展和壮大过程中,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本地高校一直是重要的动力和支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汉派网 » 一座中关村,半部改革史。光谷又何尝不是呢

赞 (4)

留言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

站长微信扫一扫

微信商城扫一扫